(1)专业认证不仅重视教给了学生什么,更重视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不仅对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情况全过程进行考查与评价,而且特别注重是否是工程师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对学校输出结果——毕业生实际掌握的技能进行考查
(2)教育评估属于教育部门内部的工作,认证主要是独立于教育部门的第三方评价。是代表用人单位、学生及学生家长等社会需求的评价。
(3)教育评估的对象是学校,认证的对象是专业。
(4)评价结论:评估给出学校办学的(等级)评价;认证只给出的是其专业是否符合认证标准的评价。
认证突出以学生为本
o 办学目标定位应在学生出口描述上得到具体的体现
o 关于办学条件的考察与评价应从定量描述资源拥有状况转向学生有效利用资源的状况
o 教学过程考察除侧重过程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外,应涉及内容与效果
o 侧重关注大多数学生状况
o 是否有自我改进机制是认证考察的主要内容之一
o 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认证的内容
考察重点 - 专业培养目标
o 除自评报告以外,是否存在有关培养目标的文件?
o 是否定期对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进行检查?
o 培养目标中是否包括对毕业生的描述, 如何检查这些描述是否实现?
o 培养目标是否与专业结构相匹配?
o 是否有证据说明评价结果得到足够的重视?
考察重点 – 学生支持
o 课程是否能有效地实施,保证学生按时毕业?
o 学生是否有足够的与专业课教师沟通的机会?
o 学生在选课、就业、顺利完成学业等方面是否能得到足够的指导?
o 学生是否能够判断自己学习的状况?
o 学生的成绩是否能反映在毕业时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考察重点 – 教师
o 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能胜任课程教学以及课程建设
o 是否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保证教学的连续与稳定?
o 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o 考虑教师工作量是是否包含了学生指导与其它系务工作负担?
o 教师队伍整体氛围如何?
考察重点 – 课程
o 通过课程表检查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一项教学内容只能覆盖一个目标点。
o 对不够清楚的课程,需检查课程材料,并询问教师与学生。
o 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伦理相关内容是否能确定包含在课程教学中。
考察重点 – 实验条件
o 通过现场观察以及与师生交谈判断实验设备是否足够。
o 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方便地使用课程所需的实验设备?
o 师生是否能方便地得到实验设备的使用文档?
o 教师是否有足够的实验设备用于教学?
o 实验室是否有足够的合格技术支持人员?
o 实验室是否能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考察重点 – 学校办学条件
o 学校是否有支持条件以及良好的基本工作条件足以吸引与稳定教师?
o 是否有证据表明学校在后勤保障、管理机制以及环境氛围等方面能支持专业院系有效的工作,以实现其培养目标?
o 是否有足够的实验设施以及网络支持?
o 是否有足够证据表明学校的支持是持续的?
考察重点 – 教学支撑环境
o 图书馆是否能支持本学科的需要,图书馆是否有足够合格的管理与技术支持人员?
o 图书馆是否有最新的专业教科书、参考书、专业学术机构的出版物?
o 电子资料获取条件。
o 教室数量是否够?
o 教师办公室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