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抗震救灾:党给我的使命,我义不容辞

——川煤芙蓉集团抗震抢险救援队队长李醇超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演讲

煤炭资讯网 2008-6-14 9:56:25通讯特写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这次能够参加抗震抢险救援队,到大地震重灾区青川县抗震救灾,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集团公司党政领导却给予了我很高的荣誉。抗震救灾,我只是做了一个有25年党龄的老党员应该做的,这也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5月12日这场惊天动地的大灾难夺去了我们数万同胞的生命,那两天,我脑子里晃动的全是废墟,全是血肉模糊的孩子,呼啸的急救车和哭泣的人们,我心里堵的慌,我心急如焚,想去灾区,想去救人。我想全中国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有这种冲动,恨不得马上就去灾区,用自己的双手去搬开瓦砾、搬开死神,去拯救那些经历着痛苦煎熬的老人孩子、兄弟姐妹。

  或许是我强烈的愿望感动了上苍,我奉命去灾区救援,而且是带着队伍去灾区救援。

  5月15日深夜,急促的电话将我从电视新闻中灾区的现场拉了回来,集团公司决定组建一支救援队赶赴灾区救援,组建任 务安排给了我们川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我在川南建工担任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副总经理等职务,我觉得不管从哪个角度都应该是我去。但是,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敬同志和我在电话上就他去或我去的问题争执起来,最后,组织从全局考虑批准了我的要求,带队赴抗震救灾第一线。我长期驻扎在我公司古蔺县石屏一矿工程项目部工地,离巡场200多公里,平时很少回来,这一夜,我失眠了。天还未亮,我爱人就催促我驾车赶回了公司。15日11时36分,我从集团公司魏正均总裁手中接过了“抗震抢险救援队”的旗帜,这面旗帜让我觉得十分沉重,我紧紧握住它暗下决心,决不辜负集团公司领导和芙蓉人的厚望,一定将芙蓉人血浓于水的深情厚意带到灾区,帮助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共渡难关。我一定带好队伍,带出去26名生龙活虎的队员,带回来26名完好无损的英雄。

  我和我的26名队员们在集团公司领导和川南建工领导的注目中踏上了救援灾区的征途,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流泪了。我心里就一个声音在不断的响起:我们来了,灾区的同胞,我们来了,废墟下的亲人们!

  由于灾区道路受损的影响, 一路上险情不断。川北地质地貌特殊,山体结构不稳,大地震后到处是滑坡、泥石流、塌方、滚石、路面下陷撕裂垮塌,公路遭受了极大的损坏,从绵广高速公路金子山出口到青川县城,70多公里路,正常情况下两小时的车程我们却走了6个小时,其间,我们还领教了滚石和滑坡的威力,这比我们到达灾区前想像的还要严重得多。

  进入马鹿乡,我们看见了感人的一幕。在公路的左侧,大约5、6个小孩子顶着烈日,举着用包装箱纸板写的一个个简陋的牌子,对我们车队使劲的挥舞,牌子上写着:“叔叔阿姨,谢谢你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感谢你们,救命恩人!”“你们辛苦了!”没有想到,我们到达灾区还没有开展一点工作,灾区的孩子们就这么懂事的表达他们对我们的感激和感恩之心。猛然间,我们热血沸腾,巴不得立即赶到目的地,赶到救灾现场,解救受难的同胞兄弟。16日傍晚,我们终于赶到了指定的救援目的地——广元市青川县县城的所在地乔庄镇。

  第一个车厢会议在我们进入青川县县城后就召开并一直持续到子夜,为了充分发挥党、团员在关键时期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这个会议上,我们成立了芙蓉集团抗震抢险救援队临时党支部和芙蓉集团抗震抢险救援队临时团支部,在全体青年队员的强烈要求下,还成立了芙蓉集团抗震抢险救援队青年突击队。我们对党、团支部及突击队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安排和部署,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团员、青年突击队员,发扬敢于吃苦、敢于牺牲的精神,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危险面前临危不惧,誓为抢救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赴汤蹈火,奋不顾身!

  17日一早接到青川县抗震总指挥部的指令,我们5名党员,8名团员,14名青年突击队员和川煤集团另外88名救援队员分成4个小分队,进入城区开始了紧张急迫的搜救行动。

  青川县是这次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给青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青川人民是一场空前浩劫,青川人民多年用心血和汗水建成的美好家园顷刻间灰飞烟灭。机关、学校、医院、企业、民房损失殆尽,水、电、气、油、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瘫痪,经济损失超过400多亿元。

  青川县的乔庄镇、木鱼镇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青川县乔庄镇小南街山珍市场大楼,小北街蚕茧站大楼,小北街东桥宾馆大楼和中医院职工住宿大楼均整体坍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我们最先进入的搜救点是乔庄镇小南街山珍集贸市场商住大楼坍塌废墟的现场,此前一天,辽宁消救大队已经结束对大楼幸存人员的搜救后撤离。我们面对的是一幢宽30米,长100余米,曾经4层楼高,而跨塌后仍有5——6米高的废墟。在这个约3000平方米、像座小山一样的废墟上,仅有一台吊车和一台小型挖掘机,根本无法保证救援使用,我们的队员全是凭着双手,在废墟中艰难的挖掘。在大楼靠南的一角,一股尸臭从二楼的水泥预制板中飘出,根据判断,下面肯定有遇难者,于是,分散在几处的救援队员迅速合并成一组,加大了对这一区域的挖掘。青年突击队队长张国成同志或侧卧或匍伏在废墟上,反复查找臭味的来源点,以便准确快速地找到遇难者。

  17日这天的青川,太阳大,气温高,队员们戴着防护帽,口罩,穿着厚厚的工作服,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没有一个人的衣服没被汗水湿透,一瓶矿泉水一口就能喝完。队员们没有休息,他们也没有理由休息,因为废墟的周围站满了遇难者的亲人和关心的群众,他们对亲人生还的企盼,他们对亲人生还的希望全部都寄托给了我们这一群穿橙红色衣服的救援队。

  由于大型吊车无法到达这里,队员们全用双手来搬动一根又一根巨大而沉重的水泥预制板。有的队员一双手十个指头就有七个手指头被打出了血泡,但他们没有吭声,没有退却。十多个小时的超负荷挖掘,队员们已经累得疲惫不堪,这中间,大部分队员只吃了点面包,而最奢侈的仅仅是每个人发了一根生黄瓜。

  有兄妹三人带着他们的侄女来到废墟为救援队端茶送水,当救援队挖掘到遇难者遗体时,他们为之掉泪;当救援队为灾民找到被掩埋的财产时,他们为之高兴。跟着救援队在废墟上整整一天,却没有一个人问出了他们的名字,他们说:你们告诉了你们的名字吗?没有。我们知道你们的名字吗?不知道。但我们知道你们是四川人,是川煤人,是来帮我们的,是来救我们的,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我们是青川人,记住我们是一家人就是了。

  5月19日早晨,当我率领队员们搜救到阴平街时,碰到了一个叫吴清会的女士,她从5月12日大地震后母亲失踪的那一天起,几乎是每天都要到这里来呆上好一阵。当我仔细打探才知道,阴平街42、44号,这幢在地震中已经完全坍塌的临街商住楼里住着她86岁的母亲,他们找遍了亲戚朋友家和灾民临时安置点,一直没有找到,他们怀疑,老人已经遇难,但面对数百吨垮塌的建筑物又无可奈何。昨天,青川县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派出一大一小两台挖掘机,工作了八个小时,仍未能找到老人家的遗体。今天一早,吴清会女士又来到废墟旁,望着废墟发呆,那种落寞的神情、无助的眼光和接近麻木的伤感形象,使我们每一个参与救援的队员都为之动容,我们一定要帮助她找到她的母亲!

  我仔细询问了她母亲所在的位置后,还没有发出指令,青年突击队队长张国成同志和队里的宣传干事刘孝庆同志相继进入到摇摇欲坠的楼房里展开搜索。很快,发现遇难老人遗体的消息从废墟里传来。随即,队员梅吉胜、赖明强、邹仲场、王俊峰、莫文信、王大钊、陈兰兵等,拿上工具先后进入到废墟中。

  阴平街42、44号商铺是一幢三层楼房,在地震中彻底垮塌,而临靠的40号、46号楼房也受到严重损坏,40号楼共5层,下面4层已完全跨塌,第五层却悬在空中,不要说余震,只要有一点点轻微的其它震动都有可能垮塌。

  老人叫李桂生,今年已经86岁了,大地震这天,她一个人在家,她遇难的地方,离她的床仅有一米的距离,如果当时她躺在床上,她将毫发无损,可就是这短短的一米,她的生命让大地震画上了句号。

  李桂生老人是被床头临门一侧的砖墙压倒在下面,上面还覆盖了两根预制大梁和无数块预制板,要清理完上面的垮塌物后才能将老人遗体从最底层刨出来。由于救援现场非常危险,虽然队员们都争着前去,但最终还是从科学施救,确保安全的前提出发,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分工,并严格按分工进行救援。暸望组负责观察尚未垮塌的三面危楼,接应组负责传递工具和替换,挖掘组的4人进入现场实施挖掘,当时的状况其难度是难以想像的,沉重的钢筋预制大梁和预制楼板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搬动,但现场又只能允许轻微的动作,每挪动一块预制板,在安全区的队员都要替危险区内的队友们出一身冷汗。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清理,钢筋预制大梁和预制楼板被移开,李桂生老人已经高度腐败的遗体终于被挖掘出来,吴清会女士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被被盖包裹的母亲,悲痛欲绝。良久,她用感激的目光扫视了所有的救援队员,说:“亲人兄弟们啊,我谢谢你们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饱含热泪。

  灾区的不幸就在自己眼前一幕幕真实出现,灾区的不幸成了队员们在救援行动中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动力。

  救援队员刘孝庆同志,除了搜救任务外,还要负责收集和记录救援队的影像资料,在搜救李桂生老人的现场,他拍摄所站立的位置前方,几块硕大的预制板倒悬在空中,而他头顶正是那幢下面4层已完全跨塌的楼房,由于摄影的角度等原因,他只能站在那个位置。看着他临危不惧、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工作之中,猛然间,我觉得我们的救援队员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们那种敢于吃苦,敢于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就是芙蓉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甚至是我的榜样。

  5月16日我们来到青川县的那一天开始,刘孝庆同志就象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转起来就再没有停下来的时候了。在青川县乔庄镇小南街山珍市场大楼垮塌废墟、小北街蚕茧站大楼垮塌废墟、小北街东桥宾馆大楼垮塌废墟和中医院职工住宿大楼垮塌废墟;在青川县中学校灾民安置点、乔庄小学校灾民安置点和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灾民安置点,每天你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哪个废墟缺少人手,他放下相机就是救援队员;哪个灾民安置点有了新闻,他端起相机就是战地记者。他纪录的各种灾情资料达200页之多,拍摄的照片有1200多张,这其中包含了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灾民自救、建筑废墟等方方面面。

  在小南街山珍市场大楼垮塌现场,刘孝庆同志与战友们一道冒着烈日和灰尘苦苦挖掘了十多个小时,不但为众多的商户抢救出了数十万元的物资,还为一户居民在废墟中刨出了两万多元现金。

  为了能及时将地震灾区我救援队的情况和新闻资料传回单位,他先后四次请求当地临时移动基站的工作人员和某新闻单位的记者帮忙,但每次都因为对方工作太忙而未能如愿。

  白天繁忙的工作之后,并没有因夜晚来临而停止,白天没有时间纪录的资料晚上补上,写日记,写感受,他常常在救灾物资接收处的纸箱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在救灾物资接收处工作的工作人员、自愿者、解放军,没有一人不认识他。

  在青川灾区的十天,刘孝庆同志走遍了青川县城的每一条大街小巷,走遍了所有受灾地点和每一个灾民安置点,为后期宣传及新闻报道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和宝贵的图象资料。

  青川县中学校内,既是青川县的临时医疗救护点,也是受灾灾民的临时安置点,大量的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没有被清理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这里的环境卫生。救援队第一小队一组组长梅吉胜同志,带领两名队员放弃了他们的休息时间,用了三个小时清理了整整三大卡车的垃圾。有一处下水道由于堵塞而臭气熏天,大便随着污水四处漂浮,而不远处就堆放着数百箱饮用矿泉水和大量的医用药品,梅吉胜同志在没有任何防护装备的情况下,站在齐腿深的污水里,硬是用双手疏通了下水道。来青川支援的安徽医疗小分队的同志十分感动,端来了十分珍贵、他们用来做饭的两盆清水,主动帮助梅吉胜同志清理身上的污物,并帮他消毒。他们说:“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英雄”!

  在乔庄镇山珍市场大楼,梅吉胜同志带领他的小组从早上8时开始进入废墟挖掘直到深夜,没有中断过。累了,点上一支烟(他并不会吸烟);饿了,喝一口矿泉水。在没有起吊设备和挖掘设备的情况下,将大约3米高、200多平方米的一块废墟翻了个透。其间,他的手划伤了,脚撞淤血了,但他仍坚持在废墟。他三次违抗了下撤的命令,作为救援队长的我既无奈又心疼,给他一瓶矿泉水,他仅喝了一口就递给了身边的队员。

  青川县蔬饮公司职工家属楼,由于楼体的一侧发生严重垮塌,居住在这幢五层大楼的下岗职工基本上没有一家人从家里救出一点家产,他们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啊,他们的悲惨遭遇感染了我们的救援队员,大家迅速组成几个小分队,从解放街7号商铺进入职工家属楼的后侧阳台,第一个利用搭立的水管攀爬上二楼阳台的是青年突击队队长张国成同志,为七户居民拿出银行卡、存折、腊肉和大量的衣物被套的是还是张国成同志。一下岗女职工看着张国成挨家挨户给他们搜救财产,她噙着泪花不断的告诉他:“我真想跪下感谢你们,屋里那些不值钱的东西就别拿了,我怕伤害到你,下来了吧兄弟!”

  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加上顿顿吃干粮,夜夜睡地下,张国成同志的感冒逐渐加重并开始喉咙肿痛,发热乏力和轻微腹泻,即便这样,他仍然没有从救援第一线退下来,他说,因为他的前面有团员,团员的前面有党员,党员的前面有干部,即使我不向前,干部、党员、团员的力量也迫使我奋勇向前,特别是这次协助带队而来,我们联吉项目部党支部书记、56岁的何泽均同志,在抗震前线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了我,党员同志冲锋在前,吃苦在先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我对党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5月22日晚,张国成同志坐在救灾物质的包装箱上,写下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并郑重递交给了川煤芙蓉集团抗震救援队临时党支部。

  王大忠同志,人年轻,拼劲大,川煤芙蓉集团抗震救援队临时团支部书记,他带领由二名正式团员,六名超龄老团员组成的团支部,在救灾第一线起到了共青团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临时党支部和川煤集团救援队指挥部的首肯。

  队医张金同志,救援总队115名队员没有一名因为生病而退下一线,他功不可没。

  司机吴开根同志,59岁了,是拔掉输液针带着感冒奔赴抗震救灾前线的。精湛过硬的驾驶技术,使青川76公里的危险路段得以安全进出。

  赖明强同志,怕妻子反对,到了灾区才告诉妻子。其实,他刚刚离开,妻子就已经知道了,从电话那头告诉他:如果是一个男人,就别怕死,在灾区多出点力,多救几个人。

  沈伟同志,妻子临产,原本是准备回家陪陪妻子并好好照顾一下她,听说组建救援队,他毅然参加。

  张文昌、杨付冲、师元宣……救援队的每一名队员都有一个故事,他们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在我这一生之中都不会忘记。

  一件件,一桩桩,在救灾现场的这种感人肺腑的小事随处可见。而救灾中涌现出的无数令人感怀的小事,它汇集成了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了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抗震救灾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小事不小,它影响着我们的队伍,它感染着、激励着我们队伍中的每一个人,这些小事的后面,离不开过党、团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

  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怕困难,冲锋在前,团结带领队员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艰巨的斗争之中。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这次奔赴抗震救灾前线的救援行动中,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全体党员精神振奋,意志坚强,时时刻刻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突击队员,在十天紧张忙碌的救援行动中,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事迹。

  交纳特殊党费和特殊团费是心系祖国、为党分忧的义举,在数万人罹难、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的特大灾害面前,灾区群众救助、灾区重建、生产生活秩序恢复都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和大量财力物力的支持,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党员以抗震救灾为己任,主动交纳特殊党费,就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具体表现。

  交纳特殊党费和特殊团费的消息通过“车厢会议”传达下去,芙蓉分队临时党支部的5名党员和临时团支部的8名团员,积极踊跃交纳特殊党团费910元,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支援和帮助灾区人民。有党员同志说:“在公司我就捐了一次善款,现在再一次以特殊党费的形式来支援灾区,意义更大。”

  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在党、团员高尚行为的感召下,也再一次踊跃捐款,总计金额达1240元。

  余震是对我们救援行动最大的安全威胁和障碍。我们亲身经历了5月19日青川发生的5.4级余震,伴着巨大的轰鸣声音,紧跟着大地开始剧烈摆动起来,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也体会不了地震的恐怖和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每天下午是余震高发的阶段,而这段时间也是我们队员们心理压力最大的时候,余震一来,那怕你处在一个非常安全的位置,你一样有逃跑、有躲避的念头。像有轰鸣声有明显震感的地震,每天有好几次,我最担心的就是怕队员们在救援废墟,在建筑群里工作的时候遇上强烈余震。

  救援工作紧张忙碌,生活更是艰苦而令人难忘。进入灾区的那一天起到离开灾区的八天时间里,我们就没有尝到过米饭的味道,更不用说吃点带油荤的菜了。

  队员们每天是一盒方便面,状况好时有一些热狗、牛肉干、罐头,情况不好时连方便面都没有了,吃饼干和面包喝几口矿泉水就算一顿。开头几天,很多队员们便秘,很难受,后来,不少队员又开始腹泻,不过,很快都挺过来了。

  洗脸、洗澡、漱口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半瓶矿泉水既要漱口又要洗脸,洗个澡要走几公里路。

  睡觉更是问题。刚刚来到灾区的前两天没有帐篷,我和几名队员就在露天睡地上,上半夜频繁的余震弄得你紧紧张张无法入睡,而下半夜,冷得你辗转难眠,裹一件军大衣,顾头顾不了脚,实在受不了就从地上爬起来,在营地走来走去,直到天亮。就在青川抗震救灾的这段时间,我抽烟抽得十分厉害,并不完全因为疲惫,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所见所闻在感动我,我不得不思考,我发现,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改变,一个26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抗震救灾前线的现在我能做什么,将来我又能做什么?在工作中,在学习中,在关键的时候,在党需要我的时候我能不能放得开个人利益,个人恩怨?

  地震灾区的八天时间里,救援队共抢救受灾人员350人,安全转移灾民12人,挖掘遇难者遗体6具,抢救群众财物120余万元,清理道路12000米、废墟垮塌物上万吨。但就我们所有的队员而言,这一点点的成绩不算什么,为灾区人民做得还远远不够,他们不想离开灾区,他们想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直到看见灾区人民有开心笑容的那一天。

  这让我真正体会了什么是最深的感情,什么是患难之中见真情。这种真情就体现在普通百姓的善良、真诚和友爱上。抗震救灾团结了整个中国,每一个人都不是看客,有力出力,有人出人,有钱出钱,能义演的义演,能献血的献血。这种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就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

  成绵高速路上,数以百计的救灾车辆开着应急灯奔赴各个灾区。没有人给他们一分钱,更没有任何人有过要求,但他们能够自觉汇聚在通往灾区的各条道路上,可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多大的凝聚力。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普通百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我们芙蓉人、建工人更不会坐视不管,就是我们一个个普普通通的队员,他们用自己最朴素、最无华的行动,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诠释得淋漓尽致。尽管地震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但爱心的涌动却让民族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凝聚和升华。

  2008年,荣耀与灾难伴着中国蹒跚前行。然而,坎坷无法挡住我们的脚步,反而坚定了我们前行的信心;灾难并未抹却荣耀的光辉,反而更凸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坚强。

  我们团结就是一块铁,我们凝聚就是一块钢。任何力量都分不开我们与灾区人民的血肉亲情,让我们伸开双手去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吧。




本网特约记者:范方能 刘孝庆 编 辑:和扬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