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李见文:我在"矿宣"的学艺历程

煤炭资讯网 2008-6-12 9:12:13经验交流
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孙村矿党群部李见文

2004年,我调到党群工作部,当时我真是半喜半忧,喜的是自己喜欢文学的业余爱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忧的是自己工科出身,半路出家,又没有受过宣传报道方面系统正规的培训学习,底气不足,深怕不能胜任工作辜负领导的期望。之前,我在洗选厂维修组工作了3年,还参加了全能学习培训,对电、机、焊等专业比较熟悉,这是我仅有的“优势和资本”;就这样心中忐忑不安地走上了新闻宣传之路……。回首三年以来的新闻宣传工作,酸甜苦辣,应有尽有。在苦乐之余,有这么几点初浅的体会。

“兴趣”是基础和前提。在从事新闻宣传之前,我比较偏爱文学,从上学时发表诗歌、散文之类的“马赛克”文章算起,至今已10多年,其间断断续续、几度辍笔,没有什么大的提高和发展;在写作上也是浅尝辄止,根本没有入门;从事宣传工作后,我把主要精力和热情都转移到写作上来,重新翻箱倒柜找出自己多年来购买的写作报道方面的书籍,耐住性子,把它当作小说来读,开始自学新闻理论;通过一段时间的生吞活剥般“大补”,居然也多少看出些写作的“名堂”来,我便开始“依着葫芦画瓢”炮制一篇篇稚嫩的新闻习作。承蒙各位编辑老师的错爱,这些习作隔三差五不断被采用,这更增加自己的信心,于是兴趣大增,热情高涨。

“以勤补拙”是最佳途径。像我这种“半路出家”搞宣传工作的人,比较有自知之明,自己理论知识缺欠,又没有什么经验可言,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勤快这一微弱优势,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多读多看多想多写,达到以勤补拙。从生产岗位来到新闻中心,我一下觉得自己身边到处都是新闻素材,矿上的各类文件、会议、活动,以及每天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等等,可以了解到的各种信息比以往在生产岗位时多了数倍,这下我不愁没素材了,愁的倒是如何对这些新闻素材进行筛选并把它写成新闻作品。我像一个意外地闯进果园里的猴子,面对满园的果子一时不知如何取舍,最终的结果是不管其新闻价值高低尽量多写。那段日子,我几乎每天都有新闻可写,也几乎搭上了自己所有的时间,我就这样整天乐此不疲地继续着自己的宣传工作,在写稿过程中痛苦着快乐着,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我一度认为,新闻无处不在,宣传工作者也应保持随时“在线上岗”,新闻宣传没有工作与业余时间之分,也没有太多投机取巧,除了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新闻敏锐感之外,似乎只有两个字:多写。我自己最清楚不过,我用的是最土的办法——以写稿数量多取胜。

做一个有心人。有句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做一个有心人”,一直是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每期的《新汶矿工报》是我高度关注的园地,除了看看自己是否有习作刊出外,更多的是通过浏览新闻不断地向其他老师学习,看看相近题材他们是怎么写的,从中学习借鉴他们的新闻稿件写作方式,但又力求有所变通,不照搬照抄,力争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不断学习中,自己的新闻敏锐感也得到培养和提高,新闻报道写作方面也逐渐有了些心得体会,写起来也似乎顺手得多,有些有价值的新闻倒还真的“得来全不费功夫”。有时,与其挖空心思想题目,不如融进现实工作中,关心身边发生的每件事,在我们摸清了其前因后果后,说不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报道题材,在无意间就能抓住线索,写出好的新闻稿件。

不过,由于自己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在新闻理论方面未经系统正规的学习,写作水平的提高上受到很大制约,很多时候,在重要会议、深度报道、评论写作等诸多方面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仅能写点豆腐块加以安慰,看着其他老师采写的大作,我常常羡慕不已,只能在心理暗暗把她们当作学习的目标,以鞭策自己继续努力,笔耕不止。



本网通讯员:李见文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