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特困企业“返老还童” |
|||||
煤炭资讯网 | 2008-5-7 20:06:02要闻 | ||||
但很难想象,几年以前,这个百年老矿还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 创新突破瓶径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着10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区——淄博矿务局(淄矿集团的前身)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矿区煤炭资源大部分枯竭,整个淄博煤田平均厚度仅0.8米左右,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没有综采综掘技术设备,主要靠镐刨锨攉;富余人员多,离退休职工多,困难户多,1.6万名职工面临下岗,一度成为全国93家重点煤矿中最困难的5个煤矿之一。 怎样才能起死回生?不甘心坐以待毙的淄矿人在苦苦寻找。 “改制之初,集团公司每年有400多万吨的产量,主要是靠人海战术、广种薄收获得的。这种状况不变,企业就没出路。”淄矿集团总经理张寿利说:“加大创新力度,下狠心改进技术,提高效率,这是淄矿突破制约发展瓶径的唯一出路。” 为此,公司千方百计将预算向科技创新倾斜,先后投入20多亿元提高煤炭开采的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我们先后建成了30个综采综掘工作面,13个高档普采工作面,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6.6%和96.9%,其中济北新区达到100%。一次性采全高综采、电液阀控制自动化生产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先后得到了推广应用……”张寿利如数家珍。 去年3月,国内最薄煤层的综采工作面——淄矿集团埠村煤矿两条极薄煤层综采线投入生产,今年还将上马两条,届时淄矿集团采掘机械化程度将达到100%。科技创新让淄矿集团从2003年开始扭亏为盈,近年来一直保持了15%左右的发展速度。 创新无处不在 “科技创新靠什么,靠人才,靠机制!”董事长马厚亮说:“我们的理念是争取让每个淄矿人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人。” 短短几年间,淄矿集团迅速完善了科技创新体制:推行了课题制、科研项目招标制、重大项目模拟法人制等新的方式,打破资历、学历等各种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与此同时,淄矿集团迅速组建起了以集团公司技术中心为龙头、以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的战略技术研究层,构建起了2所1科18个研究室和煤化工、高分子材料等20个实验室为主体的实验技术创新层和技术推广层。 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让淄矿集团积蓄着爆发的力量。 仅“十五”期间,全公司投入科技经费1.5亿元,完成科技创新920项。其中鉴定科技成果13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48项,省煤炭行业级科技奖140项,淄博市科技进步奖83项。 “这些科研成果,解决了一系列生产难题,99%都转化成了生产力,切实提升了企业竞争实力。”张寿利说。 一次性采全高综采、电液阀控制自动化生产、大倾角采煤、综掘、炮掘机装连续化运输、采煤工作面超前液压支架、掘进前探液压支架等一批先进技术先后得到应用。淄博老矿区的岭子煤矿、埠村煤矿率先应用了薄煤层综采综掘、螺旋钻采煤技术。济(宁)北新矿区4个矿和陕西亭南煤矿的机械化程度均达到100%。去年,济北矿区人均效率提高到12吨/工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好几倍。 高技术的应用为淄矿集团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该集团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700多天,创历史最高记录。有四个矿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000天以上,其中安全周期最长的岱庄煤矿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600多天。 与此同时,大力实施“细胞创新创效工程”。年初,各班组提出节能攻关项目,组织生产、技术等部门进行筛选论证,定项目名称、定技术指标、定完成时间,落实攻关经费、落实责任人。同时,在班组中大力实施“我为创新献计策”活动,组织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创新。随着创新项目的陆续完成,创新的威力逐步显示出来。 “架上管子,按下按钮,3分多钟一个管节就成了,既省劲,又出活,还不耽误除锈、喷漆。”唐口煤矿准备队管道班长邢洪涛在最近矿上召开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会上展示的创新成果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据邢洪涛介绍,准备队过去制作接头都是靠焊接,4个人一天焊不了20根管子,管节头还得另外购进,1个管节费用近30元。通过自制压槽机和割管机,4人每天可制作管子接头160个,而且节约了管节制作费用,预计一年下来累计可节约费用70多万元。埠村煤矿李传忠发明的“矿用发光二极管固体照明灯装置”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有效地提高了井下列车运输系统的安全性,减少了污染,每年还可为矿节约维修费用20多万元。淄矿集团及时组织各类成果发布会、成果展览、新技术交流会等对班组职工的创新成果进行推广。近年来,共组织发布会30多场次,“韩颖式箕斗”等1000余项职工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后为企业节约和创造经济价值近3亿元,而且在促进安全生产、改善班组生产生活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新魅力无限 “2007年,淄矿集团共节电2448万度,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原煤综合能耗、原煤生产电耗同比分别下降3.3%、11%和12%。”淄矿集团总经理张寿利透露了这样一组数字。该集团去年拿出1000多万元对促进了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管理创新成果进行了重奖。 淄矿集团是全国1000家、山东省103家重点耗能企业之一。该集团把节能减排工作最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节能减排,打造绿色、生态、环保新淄矿。 唱好提高回采率“重头戏”。将“三个煤量”、原煤效率、节能降耗、科技创新等指标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更加注重发展效益和增长质量,推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按照“三化”要求,大力提升煤炭主业的生产力水平,全年现代化工艺产煤1076.1万吨,占总产量的80.3%,同比上升了2.8个百分点。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6.6%和96.9%。注重集约高效,在提高人均上做文章、求突破,全员效率达到110000元/人,人均创利14722元,同比分别提高6093元/人和3745元。深入研究提高煤资源回采率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手段,先后推广了一次采全高综采、大倾角采煤、村庄群下宽条带开采、矸石充填置换开采等技术工艺,工作面回采率达到了近97%,居全国领先水平。特别是置换开采新技术,通过将开采的矸石直接在井下充填巷道,去年多开采出“三下”(建筑物、道路、水下)压煤30多万吨,不但减少了污染,而且创效益近亿元。该技术获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称号,国家和省有关主管部门称赞这是实现科学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的一项好举措。 做活循环发展“大文章”。淄矿集团在埠村煤矿、东华水泥公司、济(宁)北矿区建起的三个循环经济园区初具规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及3个配套的粉磨站生产销售创历史最好水平。6家环保节能型电厂一年“吃掉”矸石、洗矸、煤泥等160多万吨。东华水泥公司建成的山东省首家6兆瓦纯低温余热电站一年发电3500多万度,节约电费1000多万元。走进淄矿集团各矿区你会发现,经过深度处理后的矿井水广泛用于矿区绿化、电厂循环、井下设备冷却、防尘、洗煤及地面清洁等除生活饮用外的所有用水。该集团许厂煤矿还建成了目前山东省最大的矿井水处理站,赚起了“外快”。2007年,淄矿集团矿井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9%,外排达标率达到100%,矿井水利用率达到53%。一年下来,数千万元的排污费、水资源费就在内循环中省了下来。 用足节能“新武器”。淄矿集团积极推广应用“四新”设备和大力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对效率低下的高耗能设备、无安全保障和开采效益的资源实施淘汰,先后淘汰高耗能设备225台套,变频调速技术、无功就地集中补偿技术、设备智能化控制、软起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场测量及可视化应用研究”、“110KV供电系统静止型动态无功补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被评为2006年度山东省优秀节能成果。淄矿集团连续荣获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先进企业,并被山东省授予煤炭技术创新先进企业和全省环境友好型企业等荣誉称号。 淄矿集团总工程师孙希奎说:“在‘十一五’期间,淄矿集团力争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贡献率达到58%以上,形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具有淄矿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同等企业先进行列。”一个绿色、生态、环保的淄矿呼之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