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的心愿 |
|||
煤炭资讯网 | 2008-12-21 19:15:56人物展示 | ||
30年前父亲不幸去逝,年少的他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多年来悉心照顾卧病在床、年近80岁的母亲,用坚强的意志呵护整个家庭。从这个平凡人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孝心、爱心的真实体现,同时,也为社会和周围的同事亲朋,塑造了一个“现代孝廉”的典范形象。 今年46岁的黄夫林,是兖矿集团公司东滩矿生活科早点班班长。工作时间内,他和别人一样,踏踏实实地履行一名炊事员的职责;八小时之外,他默默无闻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 这里都是我们的亲人 作为一名炊事班长,只要按照“领导满意、职工满意”的标准把本职工作做好就很不简单了。而黄夫林却不这么认为,“劳累自己,服务他人”,这是他一贯坚持的。一般的职工食堂,常规都是早上蒸包、鸡蛋、稀饭,品种比较单一;而作为班长的他,为了让一线职工吃上热乎乎、称心可口的早点,每天深夜11点就带领全班开始工作,不仅增加了油条、煎包、肉饼等花样,而且注重食品的口味和质量。职工食堂用餐人数多、时间短,每天从夜里1点多钟到早上8点钟分三批,近800人集中供餐,工作量大,要求供餐速度快、效率高,保质保量,按时供应,难度非常大,尤其冬季,更要保证热饭热汤。为保证做到这一点,他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尽力安排得更好,正如他自己说的:“一线职工贡献大,在井下十几个小时不容易,想想,假如这里有我们自己的亲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好饭菜呢。” 母亲住进了医院 2002年,黄夫林的母亲被检查出右侧脑梗塞,随后,病情不断加重,语言不清、行动不便、性格孤僻等症状越来越明显。原本家里的欢声笑语,被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母亲住进了医院,以后的两个多星期,她一直处于昏迷之中。通过脑部CT扫描显示,她的右脑血管大面积梗塞。如不及时救治,将会留下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植物人。当时,母亲全身插满了管子,吃饭、喝水、大小便,完全不能自主。他和妻子轮流陪护,时刻守候在母亲身边,与她共度难关。两个星期里,黄夫林从未脱下过衣服睡觉,脸来不及洗,胡子来不及刮,整个人憔悴得不成样子。可是,每次回家做饭,双手都洗得干干净净,米淘多次,菜反复洗才能下锅,生怕母亲吃得不卫生、不可口。也许是真情感动了上天,病魔退却了;可母亲没能恢复肢体的功能,吃、喝、拉、撒都需要人来照料,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久病床前有孝子 体力和肢体的恢复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他每天下夜班拖着劳累的身体,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帮助母亲起床、穿衣、刷牙、吃饭;由于老人长期卧床,消瘦的身体长时间受压迫,给老人带来了极大痛苦。为了减少老人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他每天为老人进行一个小时的按摩,并在老人身体受压部位垫上棉圈、棉垫,帮助她换衣换裤,帮助她解大小便,不管冬夏,每天重复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他几年来固定的生活模式。在妻子看来,黄夫林对母亲的孝敬最大程度地表现在他的细心上,母亲体温的高低、床垫的干湿、卧室的冷暖,他都时刻挂在心上,甚至是母亲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反映、每一个生活细节,他都毫不放过。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对母亲的情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弥久弥真,最终化作传承美德、敦化民风的人间佳话。 黄夫林的家庭并不富裕,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他和妻子。按现在的工资水平,全家工资加起来一个月也不超过3000块钱,除了承担很大的部分医药费外。为了让母亲更好地恢复,他省吃俭用,隔天就买一些营养品滋补身体,每月下来,家里的收入都所剩无几。从2002初到现在,7年光景过去了。2500多个日日夜夜,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能不算作人生中的一段漫长经历。 46岁的他,仰无愧于生育自己的父母双亲,俯不悔于自己为孝敬母亲付出的光阴。抬望前路,他又觉得身上的担子依然很重,因为母亲还需要自己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圣人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为喜,一则为惧。”他的母亲如今已经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怎能不倍加珍惜?“殚精竭虑,安守孝道,尽己所能,回报亲恩,让母亲度过祥和的晚年”——这就是虽然平凡,却可以用孝心、爱心,信心,责任心勾勒不平凡景致的黄夫林最大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