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特大型矿井的青年人 |
|||
煤炭资讯网 | 2008-12-12 19:09:06人物展示 | ||
当22岁的王帅站在兖矿集团公司第四届职工技能比武最高领奖台上的时候,稚嫩的脸上掩饰不住意气风发的神采。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东滩矿矿长贾民说,煤矿是一个抚育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一座锤炼人才成长的熔炉,王帅仅仅是东滩矿5000名青年人的一个缩影。 东滩,这个1989年底投产、年设计400万吨的特大型矿井,正是依靠一代一代的青年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记录。伴随着十九风霜雪雨,东滩矿的青年人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挥洒汗水,播种希望,使一座现代化矿井巍然耸立于华东大地;十九个春夏秋冬,一代一代的青年矿工艰苦创业,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艰难起步;十九个寒来暑往,豪情满怀的青年人高歌猛进,为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奏响了一曲壮丽的华彩乐章。这是一曲不畏艰辛的创业之歌,这是一曲追求卓越的探索之歌,这是一曲携手同行的团结之歌,这更是一曲敢争一流的奋进之歌! 勇担生命之重 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是一个严重依赖煤炭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的国家,同时也是矿难大国。中国煤炭产量占世界35%,但中国的矿难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80%。最让人痛心的乃是中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如何探索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矿井的和谐发展,是煤矿人苦苦思索的,也是东滩的青年人孜孜以求的。 2006年4月份,从日本学习安全管理回来的原综掘一区区长房胜峰,小心翼翼地抱着一摞书来到贾矿长办公室:“这些宝贝可是我用一套西装换来的,上飞机的时候行李超重,我毫不犹豫地舍弃了那套名牌西服。”当《日本手口示意安全管理法》呈现在贾矿长面前的时候,他眼前一亮,兴奋地对房胜峰说:“管理没有国界,实用的、能保证安全的就是好方法。你要在外国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东滩的实际探索东滩乃至煤炭行业的安全管理新方法。在你的单位试点,就以你的名字命名为手指口述胜峰管理法,取得经验后在全矿推行。” 2006年5月,胜峰管理法在综掘一区绽放了,心想、眼看、手指、口述……一系列关键词,叙述着综掘一区彻底摘掉安全管理最差单位帽子的过程。 2006年6月,胜峰管理法在全矿推行。面对这一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变革,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理解,有人彷徨…… 2006年7月27日,在副总以上矿领导座谈会上,贾矿长一席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犹在大家耳畔回荡:“胜峰管理法在以前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逐步积累经验。我们的目的就是不要带血的煤。只要认准的路子就要坚定信心,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每名干部职工都必须执行,包括我,没有特殊公民。” 致鱼者先致水,水通而鱼至;种花须见花开,待月须见其满。东滩矿在两年前种下的“安全树”,如今已结出了850多个“安全果”。胜峰管理法井下督导办主任赵忠建说:“通过推行手指口述胜峰管理法,职工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三乎三惯”、盲目蛮干等不良陋习逐步减少,在考核标准越来越高、越来越细的情况下,2007年“三违”、隐患、安全事故分别同比降低56%、19%和 89%。” 随着全国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座谈会、中日煤矿管理成果交流会等系列会议的召开和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的重要批示,胜峰管理法风行全省,走向全国,被媒体誉为“矿工生命的保护伞”。同时,胜峰管理法还获得了山东省版权局著作权证,东滩矿以胜峰管理法为核心的安全文化,被山东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命名为“2007年度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 控制事故不是梦。从事故的特征看,好像是防不胜防,无规律可言,无法控制。但从东滩矿推行手指口述胜峰管理法的事实来看,其实不然,事故的普遍规律是存在的,只要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永远防患未然,从源头抓起,从源头防范,就能实现安全生产,就能够走向成功! 打造最闪亮的名片 东滩矿在地质条件复杂,接续非常紧张的条件下,从2000年开始,在集团公司保持着商品煤产量最高、成本最低的优势,成为集团公司名副其实的支柱矿井。 “东滩矿不仅向社会贡献煤炭,建成集团公司商品煤生产基地,而且要向兖矿集团乃至煤炭产业贡献先进适用技术,提供创造性的技术成果,努力建成煤炭生产技术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基地,用创新为煤炭事业赢得尊严。”矿长贾民的一席话,让东滩的青年人热血澎湃,激情万分。 长期以来,煤矿井下污泥清理一直依靠人工作业,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尤其井底水仓污泥沉积多,长期淤积导致储水能力下降,彻底清淤一次需要几十人数月时间才能完成。针对国内没有类似设备的实际,年仅28岁的综车间技术主管亓玉浩,根据矿领导提出的“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研制新型设备、取代人工清污”的思路,悉心专研,研制成功新型柱塞式水仓清污泵,与传统人工清理污泥相比,可提高工效10倍以上。 副总工程师李磊深有体会地说:“技术创新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通俗地说,就是别人没想到的你想到了、别人没发现的你发现了、别人没做成的你做成了,这就是技术创新。”在三采轨道巷开始实验新型履带式耙装机时,他发现开关、电缆在巷道底板上,要靠人工拉移,经过简单改造,将开关、电缆放置到耙装机和矸石仓上,随着耙装机和矸石仓自动移动,既改善了作业环境、减轻了职工体力消耗,又保证了安全。他常对技术人员说:“只要肯琢磨,总能想出点道道”。他经过反复试验论证,探索出中深孔爆破方法,将炮眼深度由原来1.8m改为2.3m,每炮循环进尺提高了0.4m,光爆眼痕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 有些小细节,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却会制造大麻烦。同样,对有心人来说,小细节也可能成为进行创新、打破常规的新起点。以前,嵌入式结构的给煤机偏心盘经常造成皮带停机事故,皮带工区技术主管黄士顶经过细心观察,大胆将嵌入式结构改为平面法兰盘式结构,彻底杜绝了偏心盘停机事故。综掘一区副区长刘邹县自费到济南等地买来电器配件,自己动手研制成功S150掘进机自动安全报警器,解决了掘进机安全操作的技术难题。东滩矿最年轻的区长董天文大胆向洋设备开刀,对法国主井绞车液压系统进行改造,保证了矿井煤流提升系统安全运转。 恰是有了创新之手,东滩矿建成了覆盖全矿所有单位的计算机网络及井上下千兆工业以太环网,各单位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正是因为创新,东滩矿近三年来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16项;获得国家专利10项,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累计生产煤炭2500多万吨,创造经济效益40多亿元;矿井连续四年荣获全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创新型矿井”荣誉称号,成为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的典范企业。技术创新无疑成为东滩人闪亮的名片。 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需要人才。基于这一认识,在加快科技攻关的同时,东滩矿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通过深化群众性创新创效、小改小革和青工技术比武等活动,实行“实名制”命名制度,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培养和发现人才,凝聚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也促使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在2007年度集团公司技术比武中,有6个工种的第一名来自东滩矿。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赛、山东省会计竞赛、济宁市十大能工巨匠等颁奖典礼上,都可见到东滩青年人的身影。 弘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煤矿工人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产业大军。50年代以马六孩为代表,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多出煤、出好煤,为青年的共和国贡献光和热。70年代以“矿山铁汉”候占友为代表,用“地球转一圈、我转一圈半”的拼搏精神,展示了煤炭职工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时代风采。这些富有行业特点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煤矿工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2007年3月16日,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第一个600万吨自动化信息化工作面,在集团公司20万干部职工的热切关注的目光下始调试生产。当试生产成功的喜悦还没有褪尽,一个巨大的考验摆在了东滩人面前,工作面遇到了罕见的一号井东断层,煤机每推进一步仍相当困难,光煤机截齿每个班需要更换30多个。正常情况下,综采队每个班可割2.5刀煤,工作面可推进3米,现在一个圆班还割不到1.5刀煤,进尺还达不到1米,矿井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接续计划被迫做出调整。 困难就是一道无声的命令。矿长贾民亲临一线,盯现场、抓协调,在井下一呆就是二十多个小时,带领参战将士与“石魔”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那是怎样的一个困难时期啊,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困难需要克服和面对!”军人出身的综采队队长齐高连说:“而且这些困难大多都是建矿以来前所未有的。” 大倾角开采刚刚结束,接着就是连续过大断层。尤其是9月中旬以来,1303工作面轨顺压力突然增大,顶板下沉,地板鼓起,两帮急剧内缩。最窄处,宽度由4.5米内缩至0.7米左右,高度由3.5米内缩至1.5米左右。平均每班从轨顺回撤出来的被挤弯压断的单体液压支柱就达30多棵。生产条件的恶劣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在困难面前,综采队和生产准备二区的青年人站了出来,他们相继成立了青年突击队,进行扩帮卧底。在1米多高的巷道中工作,站不起来就跪着干,有好几个工人裤子膝盖处都磨出了洞。最难的是将卧底、扩刷的煤和矸石运输出去,由于轨道已经撤除,只好用编织袋人工一点一点扛,往轨顺外部走要扛70米装入车皮,往工作面上走要扛90米倒入运输机上。在如此狭窄的面上,走路尚且如此艰难,肩扛近百斤的重物可想而知,而且编织袋里除了煤和矸石,还参杂着水,水流下来滴到靴子里,走路一拐一拐的根本站不稳。在道路最窄的地方扛着重物过不去,他们就用接力的方式,用手抱着传过去。一个班下来,最少往返15次,每个人肩膀上都磨得红肿,手被水浸泡的吃饭时都拿不住馒头。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为了能节省点编织袋,大块的煤或矸石,他们就用手抱着走近百米的路放到矿车或运输机上。 时间,一分一秒飞逝,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他们果断将电站、泵站整体外移,放置在压力影响区域之外,实行远距离供电和供液,采用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应对困难、组织生产。工作面,一米一米前进,支架,一架一架前移,肆虐的地压终于被钢铁一般的意志面前征服了。2007年,东滩矿完成商品煤750万吨,继续成为公司煤炭生产的领跑者。 感动,我们发自内心;震撼,超越了千言万语的修饰。他们在忙碌中奉献,他们在危险中开拓。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不由自主想起了《矿工万岁》那首歌“走那么长的路你不怕天黑,干那么重的活你从不怕累!只因为把人民的重托,看的比生命还要金贵……” 追求精细化管理 如果说科技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则为企业翱翔展翅、搏击长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1岁的孙晓成是712队队长,他带领职工在井下19.6平方米的大断面岩巷掘进,连续八个月开拓过百米,被誉为“掘进战线上的排头兵”。他说:“现代区队管理犹如在针尖上打擂,拼的就是精细。” 在他办公室墙上,整齐地张贴着队里的管理制度、记分标准、奖罚通告……重要事项都用彩笔一一做了标记。“制度面前要一碗水端平,不论谁触犯了制度就要得到惩罚,这样职工才能打心眼里服你。”今年2月份,一名职工在背炸药时睡觉,队里进行严肃处理,除对他本人罚款500元外,对其所在班组扣除5000分的安全分数。一名副班长无意将风扳机手把摔坏,按照队材料管理规定,对责任人给予400元罚款。为了确保光爆成型质量,他们超前控制打眼工序,谁打的眼都有记录,合格就奖励。在《2月份打眼奖罚统计表》上,职工沈庆彬仅打眼一项就得到奖励548元。放炮后迎头成型一旦“旷了”或者“瘦了”,都要追究打眼工的责任。 集团公司十佳青年、生产准备一区区长李洪先对此也深有体会:“抓好一件小事,等于抓好了一批事,因为每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抓好一件事会连带把周围的一批事都带动起来了。” 作为矿上的辅采队,他们开采的都是3下煤,顶板压力大,维护困难,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他经过多年的潜心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管理经验,那就是坚持做到“两超前,两抓好”:一是对安全和生产超前管理,对复杂的生产条件超前预测;再就是抓好职工一人一事的思想教育。近年来,李洪先所在的工区尽管遭遇了高压力下大倾角开采、断层等困扰,但他们工区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都走在了全矿的前列。 一个月下20多个井,对综采队队长齐高连来说是常事。尽管齐高连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小型的工作面监测器,可以看到面上生产情况。他说:“听汇报和看现场是两个概念,刹刀刹到什么程度,提刀提到什么程度不在现场看着心里没数。像1303面过EF26断层时,落差4.5米,一刀碳过去40多个架子都空了,不看现场怎么指挥?在井下看着,我感觉心里踏实!” 管理没有止境,在东滩矿,精细化的管理已经融入到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办公物品为例,2007年以前,这个矿的办公用品多是各单位自主采购。这样的分散采购方式浪费人力、物力不说,而且经费支出缺乏监督,帐实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这个矿成立了联合采购办实施物品集中联合采购。联合采购办的魏主任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一支普通中性笔为例,市场价为2.5元,而联合采购同品牌同类型的中性笔的每支价格为1.06元,按年使用量5000支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7200元。”管理上一旦注入了“细”的理念,企业生存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探索绿色发展模式 “我们青年人要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投身到节能减排行动中去,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环境友好型矿井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是青年职工张帅代表全矿青年团员在“节能减排·东滩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上做出的庄严承诺。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着越来越强烈的诉求。节能减排无疑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基本要求。几年来,东滩人致力于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节能减排的新路子,被称为“绿色东滩发展模式”。 他们从废水治理开始,建造了全国首家井下水处理、水复用系统,现在,井下生产、选煤厂补充用水、电厂循环冷却水、中A央空调使用的都是处理后的矿井水,煤场降尘、园林绿化和农田灌溉使用的都是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矿井水、生活污水的复用率分别达到了95%、70%以上,外排水达到了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工程水质要求标准,顺利通过了济宁市、邹城市、集团公司的联合验收。 为了解决烟尘的难题,水电工区区长韩少华向矿领导提出了利用电厂余热代替20吨锅炉房供暖的思路。封炉的结果不仅使每年1500万元左右的运行费用节省了下来,而且也使得这个高高耸立的烟囱光荣“下岗”,烟尘排放问题“不治而愈”。 作为矿区的耗电大户,东滩矿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在节电省电上下功夫。为此,矿团委开展了“节电金点子”活动,收效颇大。如注重节能型的电气设备选型、优化电气设备配置、加强能耗设备的运行管理、进行变频技术改造、淘汰高耗能设备等,最大限度的节约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2007年,停用家属区的3台变压器,每年可节约电耗费用约30万元。 供电工区区长苏印杭说:“节电上的‘芝麻’项目同样不放过,避峰填谷当属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每到用电谷期,峰期‘沉睡’的‘大机器’纷纷发动起来。排水、运输,上下物料、提升矸石等,以实现矿井同等电力资源的最大产出。” 矿团委负责人告诉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节能减排宣传活动,就是让青年人树立绿色的发展观念,带头建设美好和谐的新东滩。” 如今,当东滩的青年人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走在绿树成荫的矿区公路上的时候,当牵着家人的手温馨地欣赏着广场大屏幕电视的时候,当和工友一道漫步在如花似锦的工业广场欣赏山水风景的时候,倍感幸福的他们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念头,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让一座现代化的矿井充满了勃勃生机?对,是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是共建和谐家园的理想,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和期望,而历届决策者们所坚守的以人为本的办矿理念,正是顺应了现代企业搏击市场、追求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