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妙手偶得,还是有意为之,人民网转发《人民日报》“我工程论文发表数跃居世界第一”一则新闻时,所附的新闻链接居然是,中国学术期刊版面费调查。按《工程索引》(EI)数据库统计,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为7.82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19.6%,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北京一重点大学副教授张民则告诉媒体,《商业研究》、《商业时代》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版面费大约一篇1200元~1500元左右,《管理世界》的版面费一篇大约1万元,除此外,估计还会有3000~5000元的审稿费。(《北京科技报》12月5日)在如此新闻背景下看工程论文数跃居世界第一,真不知是喜还是忧。
按说,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论文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可见中国已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以至于让国际同行“引用”,怎能不让人顿生民族自豪感?可我却高兴不起来。按更权威的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统计,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科技论文9.48万篇,占世界份额的7.5%,排世界第3位,仍处于美国和英国之后。再说同行“引用”又如何,其中有多少属于原创性、首创性,有多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被转化为生产专利和现实生产力?事实上,虽然贵为科技论文世界第一大国,其中恐怕不少是垃圾。
新闻中提到的张民所在的大学规定,正教授职位的评审,需要应征者5年内在指定的72种核心期刊上发表6~8篇论文。对张民来说,一旦评上正教授,不但享有带博士生的权利,更为关键的是住房标准将由现在的85平方米,提高到105平方米~120平方米,工资也将涨近1000元,同时拿到一些经费多的大课题,综合收入水涨船高。如此利害攸关,难怪科研人员积极性空前高涨。“著述都为稻粱谋”,既然原创不了,就只能走抄袭剽窃的路子。
如果按每年研究生每人发表1篇,教研人员发表2篇论文计,一年就有300万篇。一家期刊每期可刊登30篇论文,一年360篇计,全国5100种科技期刊一年仅可刊登183.6万篇,尚有116.4万篇的缺口。再加上一些学术期刊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自收自支,于是靠卖版面维持生存或赚个盆满钵盈,成为业内潜规则再自然不过。
由于论文的科技含金量并不高,早就有专家指出,我国至少八成的科研专利成果没有实现转化,只是装在评职称的口袋中,锁在装档案的保险柜子里睡大觉。造成了资源浪费不说,所形成的学术浮躁化、功利化和庸俗化风气,于学术的创新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语境下再看“论文数跃居世界第一”,就不是光荣而是耻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