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建井愿为“喝水”人

——访原龙岩矿务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郑立福

煤炭资讯网 2008-11-4 11:42:08领导访谈
  “煤矿的发展,有了今天的辉煌业绩,得益于老一辈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劳动。”笔者在采访原龙岩矿务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郑立福时,他深有感触地说。

  郑立福的老家在福州,但一辈子都在龙岩与煤矿打交道。他说:“1961年10月,我从北京地质学院煤田地质专业毕业分配到福建省建井公司三处,即龙岩大洋建井处。当时的建井处,条件十分简陋,环境也很差。我报到以后,没有房子住,就住在当时的行政科办公室,用办公室的桌子当床铺。那时要徒步走到8公里之外的红炭山煤矿红一井去搞建井地质工作”。

建设福建省第一对15万吨正规矿井——漳平矿务局四号井

  “1962年,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红一井也就停止了建设,集中精力建设漳平矿务局四号井。我也调到省建井公司一处施工科,在漳平矿务局四号井搞主井建设,负责提交四号井建井地质报告,设计年生产能力15万吨。到1963年12月1日,四号井建成投产,成为福建省第一对15万吨正规基建井,当时的《福建日报》采用头版头条给予了报道。

  “之后的一年,我又随建井公司到邵武煤矿协助二号井建井地质资料报告移交工作。

  “那个时期,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周二固定要参加地面劳动,抬坑木、清理广场等,白天除了下井进行技术指导外,还要参加地面劳动。生产技术也非常落后,采用干式凿岩,对身体影响非常严重,漳平矿务局四号井的建设造成了众多的矽肺病职工,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到了1964年下半年,煤炭生产就禁止使用干式凿岩,大力推广湿式凿岩。居住条件也极为简陋,一个用油毛毡盖的大工棚里住了50个人,泥土地板,雨季潮湿,泥泞满地;旱季干燥,担心火灾;加上井下工人经常喝酒,酒气冲天,生活枯燥、艰苦、乏味”。

建设福建省第二对21万吨正规矿井——红炭山煤矿坑柄工区内坂平硐

  “1965年,我服从组织安排,调到坑柄内坂工区担任地质技术员。当时的坑柄内坂工区,有几座民房。跟以往相比,生产、生活条件较好些。当时提倡‘上早班、带中班、布置晚班’的做法。即早上工人5:30到井口开班前会,工程技术人员跟工人一起参加,同时一起下井跟班;中午工人1:30开班前会,工程技术人员要到现场进行交接班,交代安全生产事项;晚班的任务就是与班长、工人直接交谈当天的生产劳动情况。

  “当时的生产,提倡采掘并举,以掘保采,以采促掘。上级领导提出要求老婆孩子一起上,要‘干当年、想三年、看十年’。对此,工程技术人员工作认真,干劲十足,大家忘我劳动,不计报酬,随叫随到。

  “当时的工人也很年轻,大部分是1965年和1967年从永定、福清、平潭和长乐等地招来的农民合同工。年轻人精力充沛,积极性高,干活充满热情,到1969年的国庆节,坑柄内坂工区建成投产,成为福建省第二对年产21万吨的正规矿井。在‘大干三天,出煤三千(吨)’的口号鼓动下,工人热情高涨,干劲倍增,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

对企业未来的殷切希望

  郑立福同志是在煤矿最困难的1997年退休的。当笔者给他介绍了近两年来矿区的生产、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拿出《福建煤电公司的广告画册》给他看时,他感到很惊讶。

  “这几年很不容易。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靠领导的正确指导、职工的共同努力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他赞叹不已地说。

  “现在我们公司的目标是要建成年产300万吨的矿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当笔者这样问他时。

  他说:“现在领导很重视科学技术,尊重工程技术人员,按照生产规律办事,很有希望!”

  笔者又问他:“你是搞地质技术的,又当了10年的副局长,对科学开采煤矿有什么看法?”

  他说:“煤矿的开采要讲科学,要实事求是,做好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合理集中生产。要抓新区矿山的煤田地质勘探,做好后备资源的调研。要做好老矿挖潜,地质找煤工作。要加强设计、规划和论证。老矿挖潜要严格把住采面、采区和矿井三个边界,要尽量利用有限资源。要重视生产后劲工作,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宝,就会别有洞天,柳暗花明。同时还要依靠科技,以人为本(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抓好职工队伍建设”。

  “你认为煤矿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笔者再问。

  他毫不含糊地回答:“应该说,煤矿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五个提高:即提高矿井的机械化水平;提高矿井的单产单进水平;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提高矿井能力的利用率(达产);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郑立福作为一个老地质技术工作者,在煤矿服务了一辈子,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煤矿事业。就是在退休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也还在关心着煤矿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本网特约记者:俞益民 编 辑:晓岚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