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康尧:国庆回乡随想

煤炭资讯网 2008-10-8 17:14:59散文荟萃
诗曰:国庆七天假期长,
携妻带子陪爹娘。
走马观花多感想,
不妨仔细听我讲。
一、福天宝地 美丽家园

出门上学、工作整整22年了,平时回老家都是当天去当天回,匆匆忙忙地,今年总算歇“十一”长假了。9月30日一大早就和妻子孩子一起出发回老家看望父母。

我的家乡在兴平马嵬镇,就是唐代杨贵妃杨玉环缢死的地方,现在杨贵妃墓经过整修已成为西安西线旅游的景点之一。关于马嵬和杨贵妃的史料记载,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大诗人郑畋的《马嵬坡》了: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马嵬坡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危及长安,玄宗仓皇出逃。经过马嵬坡时,扈从部队因怨愤而哗变,自行处死奸相杨国忠,并要求玄宗杀死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嵬之变

家乡东距咸阳市30公里,104省道从村子旁经过。土地平展、肥沃,属于半粮食半蔬菜作物生长区。一到夏季,满地都是黄瓜、西红柿、豆角等蔬菜,冬季则是一望无际白菜。农民尽管一年四季都很辛苦,但辛苦得到的回报让他们很欣慰。

村子后面有一处清泉,泉水清澈见底,一阵微风掠过,水面掀起阵阵涟漪,泉边垂柳婆娑摇曳。整个泉面积有100平方左右,涌水量有两个4寸管子那么大,泉水终年咕咕长流,多少年来,周边人生活、灌溉都用其水。我的儿时就在泉边度过。据老人们讲,这泉是五十年代苏联的专家发现并的加固修建而成。

前几年,村子来了一遛小车,车上下来几个老外,围着清泉叽哩咕噜一番,最后用壶灌了些泉水走了。后来在公路边,来了很多装满砖和水泥等材料的大车和许多工人,开始建围墙,村里人得到消息,老外把泉水回去化验后得出结论说,泉水的水质特别适合做啤酒,于是经过联系,在我们村边要建一个大型啤酒厂,啤酒厂的名字暂定为:贵妃啤酒厂。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啤酒厂一直再没建起来。

不管外面的世事如何发展变化,我的父老乡亲依然在这片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地耕耘着。

二、老人发病,积极施救

9月30日中午,到咸阳火车站后我们换乘1路公交车,车上乘客多,我和媳妇就在车门边站着,车到某某站后(具体站名我忘记了),下车的人陆续朝车门处移动。这时,正在下车的一位老人左手紧握栏杆,身体僵硬地一动不动,后边的乘客都催促着下车,我马上意识到老人突发癫痫类病情,立即从后面把老人抱紧,扳开老人的左手,让老人慢慢坐在车门口歇歇,这时老人全身痉挛,手、腿抖个不停。司机及几个乘客这时也下来了,待老人稍微平稳后,我们又把老人抬下车,打开他携带的马扎凳,缓慢地扶他坐好,此时,和老人一起的另一个老人惊慌无主地坐在同伴身旁看着大家。司机(女的,30出头)询问老人,老人好像没有完全恢复,一句也不说,问同行老人,只说他们刚才商场出来,家在毛条路,再问老人有什么病,同行老人说不知道。司机和另一个年龄较大的女乘客在老人外衣口袋里翻着,试图找到老人家里地址电话或备用药等,但什么也没有。

公交车不能就这么硬等,但把老人没有安排好也不能走。有人说,打120,我说,现在老人病情基本稳定了,打110吧,司机一听,就打110,在此期间,那位年龄较大的女乘客不停的安慰老人。三四分钟后,110警车来了,警察以为发生交通事故,就询问老人和乘客,那位年龄较大的女乘客给警察说,这事与司机没有一点关系,人家娃(指司机)忙前忙后地都没走。警察最后对司机说,你可以走了,我们会尽快把老人送回家。
公交车又继续前行。

三、谭老德高惠泽百姓 村人自发建庙纪念

国庆前夕,父亲就给我说,村子里要修建唐师爷庙,他想把屋后的大椿树捐了,我说行呀,只有你高兴就捐吧。这次回家的第二天,父亲就领着我和弟弟等去唐师爷庙转转。

说是唐师爷庙,其实只是在塬坡间高干渠的边上挖了两孔土窑洞而已。听父亲讲,唐师爷本姓谭,也不是什么“师爷”,但后来大家把音念转了都把“谭”读成了“唐”,加之其人德高望重,村里大小人多少年来都尊称其为“唐师爷”。唐师爷是甘肃张掖人,国民党时期(具体时间父亲也记不清)担着书担只身一人走到这儿,就在烂土窑住了下来,在窑的周围平整了一点土地,种些蔬菜、粮食等作物。唐师爷一生未娶,与人为善,且医术高超,经常外出给村民看病,看病从不收一分钱,不喝主人家一口水,其人品、德行及威信特别好,村民也把他当做一家人看待,给其落了户口,大人们经常让孩子上塬给老人捎些玉米畛、小白菜、葱等,学校安排学生每天下午给他屋里送水,生产队安排社员轮流为其打了两孔崭新的土窑,我的父亲曾在1962年春上被生产队安排打窑三四个月,直到夏收前夕。可见那时唐师爷和我们村的关系非同一般了。

唐师爷是在70年代初期去世的,去世时近90岁。之后那儿也没有什么人住了,但村里人大小几代人都知道唐师爷的故事。

唐师爷已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父老乡亲心目中一尊功劳盖世的神。

前几年,咸阳市一个退了休的老太太因和儿媳妇关系不和,就一个人来到土窑住下,过上了休闲、僻静的生活,老伴过来看到夫人心情很好就很支持,随后老太太在窑周围栽了很多树种了一些花,把个土窑周围收拾得很干净、很苍翠。村上一些老婆婆们没事就上那儿坐坐谝谝,人气越来越旺。

现在重新修建唐师爷庙,是村上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提出的,建议一提出,马上得到了村民广泛相应,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父亲决定把屋后的大椿树捐了,全家人都同意,第二天,村里派人来就把树挖了运走,父亲特别欣慰。

我们几个人在土窑前看到唐师爷庙正在紧张的修建中,匠人们有的在砌墙,有的做木工活,旁边的楼板、水泥、沙子等都已到位,几个老太太虔诚且颤巍巍地正用镰刀刮着刚伐倒树木的树皮,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诚心和对唐师爷的尊敬。来这儿干活的人都没有工钱,只负责管饭。

我能猜想到,落成后的唐师爷庙依山取势,不拘一格,屋顶翘角飞檐、如鸟翼伸展,庙宇雕梁画柱,与北莽山的雄浑旖旎融为一体,尽显仙气和恢宏。

村上定于农历九月初六(公历10月4日)为唐师爷庙上梁,盖新房上梁这在我们当地农村是个大事,主人放炮挂红,亲朋好友祝贺,何况是修建唐师爷庙。

10月4日那天,我因有事没有去看唐师爷庙上屋架热闹的情形,据听说,那天去的人很多。我想,等下次回家,我一定要去看看修建好后的唐师爷庙,为唐师爷点上一炷香,以示尊敬。

四、艰辛的农村人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尽管22年前,我跳出了农们,久居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与城里人不无一致,但我的心依然留恋农村,留恋在生我养我的家乡,因为农村有我的父母和亲人,是我的根。

中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30年来,农村改革最大的成绩是解决了中国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但吃饱饭后的农民如何致富、农村如何发展等等问题接踵而至。几年前,河南省有个乡党委书记在“两会”期间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农村问题说了三句话——“农民最苦、农村最穷、农业最危险”。引起了总理的高度重视,之后,中央对农村问题从政策方面多方倾斜,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农村儿童免费上学等等惠农政策,深得十亿农民的感激和欢迎。中国封建社会至今两千年来,自古农民种粮纳税天经地义,但谁也没想到,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政府彻底给农民减了负。

但农村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农民生活依然很苦。我的家乡属于中流吧,过去农民穷怕了,现在刚刚脱贫后不敢怠慢家庭发展,竭力通过种植蔬菜作物、劳务输出、车辆运输、机械加工等方式增加家庭收入,不管方式如何,家里的几亩地不敢丢,那是根本呀。

农民不顾夏日炎热和冬季严寒,终年披星戴月,辛苦劳作,正因为懂得收入的艰辛,所以有了一点积蓄不敢肆意乱花,真正是“勤俭持家”,即勤又俭。

农民在饮食方面一直很仔细,钱再多的人家也不会大手大脚地大鱼大肉猛吃,依然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一般只在逢年过节买几斤肉就很不错了,平时几乎就不买菜,自家地里有什么菜就吃什么菜,不会享口福,不像城里人,有钱没钱,饮食方面从不马虎,顿顿得要有肉,得炒几个菜,不想做饭就下馆子。农民有病依然硬扛,实在不行的话才去看看,如此下来,把小病养成了大病。

但农民在盖房及婚丧大事上从不吝啬,有俗语为证“娶媳妇盖房,费钱没王”。陕西人对房子特别讲究,房子就是一家的“门面”,因此暂时富裕后的农民,首先要把过去的砖瓦房都拆了盖成两层甚至三层小洋楼,墙体外表砌上瓷片,窗户都是铝合金,特别耀眼。难怪外地人说农民的楼房就像庙一样。婚丧大事花费大不必多说。

陕西有一个作家在一篇文章中说道:农村人眼红城里人是真的,城里人羡慕农村人是假的。我很赞同这句话,城里人把农村人的生活想象得很好,比如想干就干,工作自由,粮食蔬菜都是绿色食品,没有污染等等,其实大多并不懂得农村人的生活,只要你在农村生活两个月,你就会大失所望。正因为如此,农村人才挤破头往城里进。上世纪八十年代最著名的电影《人生》就反映了巨大的城乡差别,主人公高加林渴望城里生活,最好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记得有一个小品里有这么一句台词:农村有城里人的父母,城里有农村人的梦想。现在的城市里有多一半人都曾经从农村而来,因此,我期盼城里人要多理解农村人,没有他们的巨大付出和勤劳,城市将不知如何运转。这也就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都是从农村开始的的理由。

五、农村老人生活艰难

每次回家,我都会和父母晚上坐在他们的热炕上谈天说地直到深夜。人到中年,加之小时候家里贫穷,也就对父母更理解了,更尊重了,趁父母还健在,多陪陪他们也是一种幸福。节前,有朋友听说我回老家就给我发短信说,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希望多陪陪父母和家人。

父母经常给我说起村子老人的事,一般都是儿子或媳妇不孝虐待老人之类,当然说的人和事我基本都熟悉。如我家西邻居,老母亲和小儿子生活,媳妇经常不给老人吃饭。有天晚上,媳妇就只做了三碗饭,没有老人的,儿子一看,偷偷把自己的饭碗给了母亲,一个人躲走了,媳妇看到老人端碗吃饭,直接把碗从老人手中夺去了。

村西头还有一个老人,四个儿子成家后都生活得红红火火,母亲和小儿子一家在一起生活,儿子前几年盖了新房,把母亲一个人安排到屋后的旧房子住,新房与旧房地基相差半米多,老母亲起居很不方便。夏季,老人绊倒后造成骨折,无法行走,没有一个儿子给老人看病甚至买点药,老人就孤单、痛苦地躺在炕上,吃饭时媳妇把碗从窗口寄进来,老人战战兢兢地吃完后把碗放在窗台上,下顿吃饭时依然用这个没洗的碗。十几天以后,村里有人猛然想起了这位老人,几个同龄人赶紧去看望,现场情景让老人们大为吃惊和愤怒,老人不能动弹,吃、住、拉都在炕上,房子臭气熏天。老人们立即找到几个儿子,把老母亲抬出房子,洗理一番,并责成几个儿子轮流护理。几天后,老母亲魂归九天,带着无尽的伤心和叹息走了,这下四个儿子竞大显富贵,每家拿出几千元为母亲大办后事,唱戏电影、乐队歌舞,村里人背后直唾骂。

我的父母算是村里老人最幸福的了,尽管年龄大了,身体多病,但这几年都是我们给钱看病,以致他们身体状态还可以,村里人都羡慕父母有三个好儿子,开玩笑说,要不是我们几个弟兄好,父亲早就把三周年过了。父亲常对我们说,多亏几个好儿子和好媳妇,实际上,我媳妇和弟弟媳妇都是知识分子,都知书达理,都很善良贤惠,尚若遇到(河东怒)狮(母老)虎式的媳妇,我们做儿子的想在父母面前尽孝,也够呛。

城里老人退休后一般都有积蓄及退休金,儿女不孝不要紧,自己经济完全可以独立,甚至还会接济孩子。而农村老人在丧失劳动能力以后,就成了家庭具体说就是孩子们的“累赘”,地里农活不能干,孙子大了不让带,只能看门做饭。这时侯,儿女媳妇孝顺还能安度晚年,如若不孝顺,就是老人的罪了,其实农村老人对晚年生活已经没有过多的奢望,只要平时不受饿,冬天不受冻就行了,就这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有时都难以满足,农村老人受饿、受冻甚至挨打的现象不胜枚举。当然也不是就说农村人不孝敬老人,主要原因还是经济问题,农村男孩子到了20岁以后就结婚了,婚后很快分家独立户头,再生2-3个孩子,负担也很重的,单靠几亩庄稼地根本维持不了家庭生活,农闲时打个短工,增加一点收入,几乎没有能力赡养父母,更不能说花钱看病了。如果家里没有男孩,父母老了后谁来赡养?这也是当前农村最突出的社会问题。

百善孝为先,善待老人是一种美德,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谁都有老的时候,谁也不想看到自己以后老了过着凄惨的生活。若父母去世后想孝敬那就晚了,因此在父母活着时就要善待他们,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每回一趟农村老家,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但愿这些震撼能时常提醒我,别忘了自己是一个地道的农村人。


作者单位:铜川市煤炭工业局



本网通讯员:黄 健 编 辑:英子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