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华赋:导语精彩 读者喜爱 |
|||
煤炭资讯网 | 2008-10-2 16:36:57写作 | ||
作者系川煤广旺集团《广旺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报》总编辑 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经常听到一些记者和基层通讯员说:“导语不好写,写出精彩的导语更不容易。”是啊,“万事开头难”。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精彩的导语呢? 声 音 夺 人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我就不看了。” 可见,导语在一篇文章中的作用何等重要。事实上,编辑每天审阅大量的来稿,往往也是根据导语的优来取舍的。而在大多数的来稿中,导语几乎都是一个导路:时间+地点(单位)+事件(人物),而有些事件本身就没有新闻。显然,这样的稿子很难见报。通讯员没有去分析其原因,却一味抱怨“上稿难”。导语是促使编辑往下看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编辑看完导语就不会往下看了——也没有必要再看下去了。编辑这一关过不了,稿子自然就见不了报。因此,消息导语要写得有诱惑力,做到先声夺人,一语定音,让读者一见倾心。 例1:“省长,我们又见面啦!”8月29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升钟水库考察时,群众像见到老朋友一样高兴——这是省长蒋巨峰近两年第四次来到这里。(原载《四川日报》2007年9月1日一版),起首一句老百姓质朴、轻松的话语,把一位高级干部和普通群众一下子就拉近了——这就是“声音”的强化作用。 例2:“广旺集团在生产经营较为困难的条件下,通过精细管理,提高了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目标,这一做法要在全省煤炭系统推广。”这是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总经理邓嘉德日前在广旺集团公司调研时说的一番话。去年,该公司实现了企业营业总收入和员工人均收入同步增长,今年一季度,企业总产值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原载《中国煤炭报》2007年6月15日3版),一开头就直接引用权威人士对事件的评价,点明新闻的价值,加深读者的印象。 现 场 抓 人 写出引人入胜的导语最重要的是要找好由头。由头要力求鲜活生动,富有强烈的现场感,这样,一落笔就能吸引住读者。一般说,新近发生的事件,本身就具有新闻由头,这就要求记者要迅速及时地赶往新闻发生的现场,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作“再现式”的报道,让读者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现举两例: 例1:“套上钢管,增长把手,再用劲扳。”运行值长赵升阳对冯师父说。检修人员站在面积不足2平方米、高2米多的铁架上,使出全身的力气,还是撤不开冷凝器上的螺丝帽。汽运班长肖永强心急如焚爬上去,扎稳马步,两手紧紧攥住扳手,深吸一口气,只听“嘿”的一声吼,“吱”的一声,螺丝松动了。这是前9月3日发生在代池电厂汽轮机现场的一幕。”(原载《广旺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报》2007年9月23日1版)。你看那场面:“汽运班长肖永强心急如焚爬上去,扎稳马步,两手紧紧攥住扳手,深吸一口气,只听‘嘿’的一声吼,‘吱’的一声,螺丝松动了。”这段文字像一只无形手,一下子就抓住了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使编辑眼睛发亮,让读者过目不忘,让人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例2:2007年8月1日上午11时38分,河南省陕县支建煤矿井口,黑压压挤满了人,却出奇的静。(原载《人民日报》2007年8月20日1版)。这是描写河南省陕县支建煤矿淹井事故抢险开头的一个场面。由于作者抓取了一个特定的时段和地点,加上现场气氛的烘托,一下子就把读者揪住了…… 悬 念 引 人 有人说:“文章是写读者看的。”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最关键的是读者要喜欢看,要看得下去。如何才能吸引读者“看得下去”?其方法就是导语要学会设置悬念。要根据新闻表达的主题思想,巧妙地提出读者当前感兴趣的问题。下面请看两个例子: 例1:“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么,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企业挖煤就“靠”煤、发电就“吃”电吗?带着这个问题,日前,记者走进四川广旺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见所闻给人耳目一新。(原载《四川日报》2005年9月7日1版)。在现实社会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企业挖煤就“靠煤”、发电就“吃电”吗?读者就会带着这个“?”往下看。 例2:“气象学上,24小时降雨超过200毫米便称为特大暴雨。但如果降雨量达到1870毫米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原载《四川日报》2007年8月10日9版,标题为《地球“雨极”之谜》)。地球“雨极”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是个很生的东西,何况是个“谜”,更让人难懂。作者一开头就抓住读者的求知欲望而设置悬念——“如果降雨量达到1870毫米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地解开“谜”团。可以说,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开头能达到这个效果。 情 景 感 人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愈来愈引起读者的兴趣,也为新闻界注入了活力。所谓“散文式新闻”,就用优美的文字、轻松自由的笔调,形象生动地表达新闻内容的一种新闻体裁。简单地说,就是新闻事实,文学手法。散文式新闻的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艺术化的新闻,更能让人喜闻乐见,更能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求,使受众在阅读新闻的时候,除了能享受的一种“早知道”的满足感之外,还能得到一种艺术上的美感,从而加深的新闻的理解和记忆。事实上,现在的受众已经不再是过去被动地接受那种“灌输式”的新闻了,而是学会了“品尝”新闻。所以,记者和通讯员必须精心“烹饪”新闻导语,用情景感人,满足读者的“口味”。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个有景有情的例子: “水在一点点变清。”坐在家门口,徐惠勤认真地注视着从眼前流过的岷江。半年前,记者到眉山市东坡区牛路口村采访时徐惠勤和老伴正在打捞岷江里的脏物,那时,“江水有一股浓浓的臭味”。半年过去了,环保这个“老大难”,一点一点的变化,都让徐惠勤看在眼里,感知在心里。(原载《四川日报》2007年8月20日1版,标题为《水在一点点变清—我省实施生态环保行动纪实》)。读了这样的导语,简直是一种享受,谁不喜爱呢?说一句心里话,编辑每天都在盼望这样的稿子! 近年来,新闻导语的写作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重视。一位从事新闻研究的专家这样认为:“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编辑和读者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没有水平。”因此,记者和通讯员一定要重视导语的写作。尤其是在今天新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记者或通讯员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上,就更应该刻意求新,讲求写作技巧,运用多种表达方法,把新闻导语写得更生动、更新颖、更精彩、更吸引人,让编辑满意,让读者喜爱,从而不断提高上稿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