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散文:西北第一村印象记
从乌鲁木齐向北驱车八个小时左右,便到达了阿尔泰山山脉。阿尔泰在蒙古语中是“金山”的意思,而“金山”唯独在布尔津县境内没有金矿,可是,上帝不偏不向,确给了北疆小县一个人间仙境---喀纳斯湖风境区。喀纳斯湖在上世纪中期被摄影家无意中发现,更因喀纳斯湖“水怪”而闻明中外。2005年国庆,香港有线电视台花重金带来最先进的仪器,想对喀纳斯湖进行地毯式排查,搜寻传说中的“水怪”,最终遭到喀纳斯湖管委会的拒绝。其实人人都知道,“神秘”有时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不该解开的迷就让他永远留给人们吧!
从喀纳斯湖风境区向西北行进约五、六十公里,便到达西北第一村----白哈巴村。九月的西北边陲,片片的白桦林已染上金黄,远远看去像一幅幅浓彩重抹的油画,分不清是人在画中还是画在人中,一座座纯朴的小木屋,让人仿佛身处异境,远处升起的袅袅炊烟,又给人一片安逸、宁静的田园风光。白哈巴村方圆不过六、七平方公里,居住的主要是蒙古族中的图瓦人和哈萨克族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境内居住着2900多图瓦人,喀纳斯地区是唯一的居住地。传说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老弱和伤兵,也有人说是500年前从东欧迁徙过来的,与现在的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同属一族。图瓦人有自己的语言,属突厥语系,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主要运用蒙古文,以放牧、游猎为生。图瓦人不与其他人种通婚,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我们到达村子是早上九点左右,由于时差关系,太阳才刚刚露出山头,一抹金黄洒向恬静的小村,山峦、木屋、草原、白桦林、围栏中的牛羊,层层尽染秋的色彩,让人不敢高声而语,生怕打扰了画中的人儿。放牧的图瓦人起的较早,为的是让牛羊吃上带露水的秋草,对外来的游人视若不见,我们走近几个玩耍的小孩想与之交谈,从表情可以看出听的懂几句汉语,可是他们都腼腆的避开了,我们也不好追问,稍适拍照,便驱车赶往“西北第一哨”----白哈巴边防检查站。
一路上,冷战时期留下的碉堡随处可见,成为历史不灭的见证。拒导游讲:1962年春夏之交,震惊中外的新疆“伊塔事件”,即由前苏联一手策动的边民集体越境事件,三天三夜中,从伊犁、塔城、阿尔泰有大约六、七万边民越境到前苏联,阿尔泰地区有不少边民就是从这里越过边境的。当时毛泽东主席知道后说了一句:“我就不相信那边就是天堂”。这一事件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最终发生了“珍宝岛反击战”。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叶利钦宣布全面放开物价,于是前苏联各共和国竞相提价,人们一夜之间发现自己几乎一贫如洗,一个漫长而饥饿的冬天来了,于是30年前逃亡到苏联去的中国边民想起了自己的祖国。中苏边防站,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庄严的国徽下,边防战士持枪肃立,当人们从桥上通过的时候,也许不曾忘记30年前那个夜晚。人们望着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望着餐桌上丰盛的食品,望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如同大梦初醒。许多人要求留下来,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我们本来是中国人。然而遭到了有关方面的婉言谢绝,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中国国籍。这正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30年河东,3O年河西。正如30年前,那个阻拦边民外逃的村干部哈依尔说过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真理:离开羊群的羊不会活下去,离开祖国的人不会有永久的幸福。
沉思中车子已使入边防站,哨卡周围不允许拍照,可是胆大的人还是留下了永久的纪念。核对身份证后我们前往5号界碑,以哈巴河为界,河的对岸就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面对界河,我方界碑的右侧有一片白桦林,酷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就连海南岛、台湾岛都清晰可见,人称“中华林”,不由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刀斧神功。站在山上,眺望远处谷地中的白哈巴村落,另有一番景色,精制典雅的小木屋错落有致,山坡上的牛羊仿佛镶嵌在绿地毯中的宝石,碧蓝的河水映射出五彩之光,微风吹入白桦林,金黄的树叶烁烁闪亮,似童话世界,又如印象派油画大师的一幅杰作,让人忘记了时空。
从哨卡返回村子已近中午,清晨的静谧已荡然无存,买小吃的、买特产的、做家访的、小商店、邮电局,让人感到了旅游景点的商业气息,旅游业的开放兴起,带动了村民致富,同时也影响了原始村落的古貌,古朴的图瓦人也学会了讨价还价,真的不知道,对这个半个多世纪前还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是好事还是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