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良俊散文:赶 场 |
|||||
煤炭资讯网 | 2007-7-27 16:08:56简讯 | ||||
重煤集团松藻煤电矿工报 姚良俊 在南方的许多小城镇,每隔一段时间,附近的村民就会聚集在一起买卖产品,当地人把这种行为称作赶场。 天刚亮,方圆十几里的村民早早地起了床,将头天晚上亦或是几天前准备好的东西收拾停当,匆匆忙忙迈出了家门。之所以如前,是想早去早回,不耽误地里的农活。那些年乡镇经济落后,家庭收入普遍偏低,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要想从有限的收入中挤出一二角钱来剩车是需要下很大决心的事。加之交通不便,车少人多,除极少数人外,单边数十里的路程全靠一双脚来完成。一路上,到处是三五成群的行人,他们有的背上背着背兜,肩上挑着箩筐,有的手里牵着猪、牛、羊,当然也有打空手的,那八成是些蹦蹦跳跳的小孩。他们当中,一些人是留在家里没人看管,大人出门不放心才带上;一些是昨晚在家长面前缠了半天,父母才答应带他出来看看热闹、长长见识。路上行人不管来自何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身上衣着干净整洁(那怕是补钉衣裤),一路有说有笑。那神情仿佛不是去办事,倒像是去赴喜宴。 约莫八九点钟的光景,乡镇上的集市开始热闹起来。六七十年代,许多乡镇没有专供村民们交易的市场,所谓的集市不过是穿镇而过的公路,既是交通要道,又权作交易场所。村民们来到镇上,在公路边随意找块空地,将背上的背兜、箩筐放下来,摆出所带的物品便开始交易。当时市场管理混乱,没有固定摊位,村民们按传统习惯将同类或相近的产品汇集一处,便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位置相对固定的专业市场,通常所见的约有种子市场、粮食市场、肉蛋市场、禽类市场、畜牧市场。种子市场出售的多为蔬菜种子和秧苗,若是种子,多装在一个个布袋里,交易时按斤论价。秧苗则摊放在地上,按“把”或“根”计量;粮食市场里的交易品多为大米、小麦、玉米。那年头,好些地方人多土少,村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好多家庭粮食不够吃,于是,经济条件稍好的人纷纷涌到农贸市场寻求补贴;肉蛋市场摆满了鸡、鸭、鹅蛋,镇上的居民最喜欢往这地方钻,为的是能买到既新鲜又便利的禽蛋,村民则把平常舍不得吃的禽蛋积累起来叫卖,为的是换取一些油盐酱醋钱。买卖双方都想得到一个自己满意的价格,往往为了一二分钱的利益,大起声来讨价还价。猪肉摊的家什很简单:一米多高的木架上,几把铁钩将剖成两半的猪肉和计量的秤吊挂起来,二根条凳上放上一块结实的木板便成了案板。卖猪肉的生意最红火,成群结队的人聚集在这里,将肉摊前后围了个水泄不通。肉少人多,村民们一个个奋力住摊前挤,靠后的则扯着嗓子喊着所要猪肉的部位和重量,即使买到中意的肉之后还得用力才能挤出人堆;最热闹的当数禽类、畜牧市场,鸡鸭鹅被捆绑着双脚趴伏在地上,猪牛羊用绳子拴在路边的石头上、木桩上,这些家禽畜牧一经捉放牵动,全都放声尖叫,即便是装在箩筐里的鸡、鸭、鹅仔,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引来无数围观的小朋友。 集市上人来人往,村民们拥来挤去,一心只在寻找所需物品和讨价还价上,对公路上过往的车辆全不在意,这可苦了那些急着赶路的驾驶员。有经验又有耐性的驾驶员会驾着车慢慢蠕动,年轻气盛的司机则使劲按喇叭。但这丝毫不起作用,路上的行人吃准了你不敢怎样,对高声鸣叫的汽笛声毫不理会,任然我行我素,毫不相让。于是,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家禽畜牧的尖叫声以及车辆的喇叭声交织在一起,整个集市异常热闹。 拥挤的人群苦了急着赶路的驾驶员,却乐坏了镇上茶馆、饭馆的老板,这意味着又可以有笔好收入。到镇上来赶场的人中也有不做任何买卖的,那多是些精壮的中年汉子。他们在家里是主要劳动力,平日里田里地里的活儿没少做,觉得有些累了,便趁赶场天来到镇上,在集市上邀约几位朋友到茶馆泡上一杯清茶,摆一摆地里庄稼的长势和一年的希望所在,听一听说书先生讲一段评书,借此放松一下心情,获得一些短暂的享受和慰藉;小镇上的馆子不多,仅有二三家。馆子里始终延续着一种最普通的饭食。饭馆老板首当其冲的,是要使每个村民像走进自己的家一样的自如。这是顶重要的事情。正因为如此,馆子里的家什也是最普通、村民们最熟悉的那种:擦洗得发白的八仙桌,磨得发亮的长条凳,桌面上摆放着的筷笼,木质或竹质的。坐在这样的小馆子里,村里人才感到温暖自如,才坐得踏实,吃得贪婪。一大早,馆子里的老板、伙计就忙着涮锅煮饭、排菜,待到中午时分,饥饿不堪的村民纷纷拥进门来,馆子里顿时盈客满堂,掌勺师傅在灶前挥汗如雨忙个不停,伙计在饭桌间穿行忙着上菜送饭,老板脸上堆满了笑,一边忙着结帐收钱一边高声招呼新到的客人,一时间,点菜炒菜上菜的声音和着喝酒划拳的声音交替混合,嗡嗡四起,馆子里顿时显得热闹非凡。 2007。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