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林随笔:陪老爸聊天 |
|||||
煤炭资讯网 | 2007-7-20 15:52:04简讯 | ||||
陕西澄合矿务局矿工报社 和大多数老人一样,父亲离开供职几十年的单位,卷起铺盖回到老家以后,陷入孤独和烦闷之中。整天无精打采,一只烟一台电视机,成为他生活的主要支撑。 逢到节假日回家,母亲就抱怨,看你爸那样,赶煤矿的时候挂念家,如今回来了,又掉了魂似的,干啥都没了心绪。 我原以为,人上了年纪可能都这样,父亲一辈子辛苦劳作,加上性格内向不苟言笑,离休了,想静想动就由他去吧,作为长子别忘了给他买点烟酒,照顾好父母的生活就行了。所以,自己多年象候鸟似的,定期回到父母身边尽尽儿子的义务,却很少关心老人的精神需求。 那一阵子,老爸的脾气很坏,身体也不好,我和母亲都很着急。一次,妻子从一个亲戚家要了一些旧报纸拿回家,其中《中国老年报》、《陕西老年报》上的一些文章对我启发很大。所以,那次回家的时候,我从邮局买了几份《中国老年报》、《陕西老年报》,顺便给父亲带回去。没想到,父亲居然很喜欢,戴上老花镜认真的读起来,我感到很欣慰。以后,每逢回家,我就有意识地给父亲带点《陕西老年报》、《老同志之友》一类的报刊,并主动和父亲唠嗑。开始的时候,完全是随着他的兴趣,顺他的话题说。慢慢地我发现,对过去的往事、年轻时的工作成绩,同伴中的逸闻趣事,父亲其实是蛮能说的,有时说到兴头上,也会眉飞色舞,好像年轻了许多。 这期间,我有一次单独出差上海的机会,因为事儿挺简单路途也不算远,我就把父亲带去了。办完事我和父亲来到海边,父亲第一次来上海,看到了辽阔的大海,欢乐的人群,还有沙滩后的绿树红房,父亲非常高兴,他赤脚走进浅海里,也尝起了下海的滋味。 晚上在旅馆里,我们看着电视边喝酒边唠嗑,从改革开放谈到东西方文化生活的差异,纵古论今,谈天说地,我又适时地加以引导,举一反三,有理有据,说的父亲直点头,说今后生活是得变变样了。 从上海回来后,母亲说父亲好像变了个人。早晨早早起来出去跑步,回来后就在院里侍弄花草和金鱼,还时不时出去找老伙伴们下下棋聊聊天。在家里,饭量也大了,精神也足了。我听了这些心里很高兴,想起父亲原先还有些私塾底子,写写画画都能过得去,我就给他买来纸和笔,老爸戴上花镜,像个学生似的,又规规矩矩的练开书法了。 时间不长,父亲便被邀请进村上的红白理事会,还当上了副会长,村上婚丧嫁娶,从此便有了父亲的影子。每次回到老家,见父亲总是一副忙碌的样子,不过精神很充实,身体也比以前棒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