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一轮煤炭资源调查开始启动 |
|||||
梦想成真 |
|||||
煤炭资讯网 | 2007-7-11 9:03:00简讯 | ||||
伴随着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又一个暖冬,2007年北国冰城哈尔滨的春天姗姗来迟。几场飘飘洒洒、漫天飞舞的春雪,意外地将这片神奇的黑土地,装扮得秀丽端庄、姿态万千、分外娆绕,呈现出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美妙意境。充满激情的摄影爱好者们,纷纷从各自不同的审美角度,将大自然创造出来的人间仙境,由瞬间变为永恒。在春雪的覆盖下涌动着的春潮,让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春意盎然、生机无限的神奇魅力。2007年3月27日,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联合聘请省内外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在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召开了《黑龙江省煤炭资源调查总体方案》评审会议,从而拉开了由黑龙江省投资2.2亿元,历时五年的新一轮全省煤炭资源大调查的帷幕。 运筹帷幄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知道事物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领导集体在客观分析、准确把握自身现状的前提下,明确提出“巩固主体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思路,并沿着这条发展地勘经济主业之路,积极主动,执著奋进,坚定不移地为寻找新的煤炭资源开始了新的征程。 以局长、党委书记蒋维平同志为首的局领导集体,拂去岁月的风尘,打开记忆的屏幕,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五十多年的辉煌历程,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几代龙江煤田地质人,转战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78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托起了黑龙江省煤炭工业初升的太阳,先后寻找到大中型煤田50余处,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50多亿吨,在我国东北边陲建成了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依兰、伊敏等重要的煤炭新兴城市。累计提交各类地质报告300余件,多项报告荣获国家储委、省储委、煤田地质总局的奖励,为黑龙江深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透过这组跳动的数字,凝聚着龙江煤田地质工作者闪光的青春、辛勤的汗水、执著的追求、毕生的精力。 然而,正是这支承载了计划经济时代辉煌的地质勘探队伍,也同样承载了地勘转型时期的剧烈阵痛,同中国所有地勘单位一样,在上个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遭遇了任务锐减、经费不足的尴尬。 但该局从2004年实施《三年发展规划》以来,对外开发年产值却异军突起,从几千万上升到二亿多,利润也同比上升,职工收入更是逐年提高,全局地质经济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特别是在2006年的春天,《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仿佛久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露,滋润进了龙江煤田地质人的心田,让沉寂多年的煤田地质勘探人,看到了新的曙光和发展的希望,一幅龙江大地勘探的蓝图,清晰地浮现在龙江煤田地质人的眼前…… 局领导班子反复学习、深刻领会《决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的内心那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和兴奋,职业的敏感和孕育在心里的强烈渴望,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历史正在让他们拥抱一个龙江煤田地质勘探的明媚春天,《决定》为煤田地勘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此时此刻,谁能先行一步,谁就能抢占先机,谁就将掌握生存发展的主动权。 作为一局之长,蒋维平同志大胆提出:我们一定要发挥地质勘探的优势,充分利用五十多年地质勘探的成果,千方百计,迎难而上,创造条件,向省内提交一份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权威性的全省煤炭资源调查规划。局长的激情和敏锐,极大地调动起了班子成员的热情,他们在深入讨论中很快形成共识:面对机遇必须及时准确地抢占制高点。为此,领导成员分工合作,上下沟通,快速反应,副局长曲延林同志承担起了主抓这项工作的重任。正是在局长的事在人为、有为才能有位的理念指导下,黑龙江煤田地质局扎扎实实地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键一步。 面对机遇,局领导班子立志继承和发扬前辈龙江煤田地质人的优良传统,率领敢于吃苦、勇于奉献的当代煤田地质人,踏着前辈的足迹,在新的历史时期,力争为国家正在实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崛起,为黑龙江省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经济的新发展,创造出新的更加辉煌的业绩。 和谐奏鸣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以该局下属的勘察设计研究院为龙头,集中精兵强将,翻阅该局五十多年来积累的地质勘探资料,对全省煤炭资源情况展开了认真的查阅梳理、深入的调查研究。 从2006.7月立项,到2007.3通过评审,整整9个月,时光飞快流逝,科技人员马不停蹄,连续奋战,如今当《黑龙江省煤炭资源调查总体方案》通过了专家的评审,煤田地质勘探人,长期积郁于内心深处的那种为国家寻找新的煤炭资源宝藏的强烈愿望,终于又一次被激情点燃。 成立于1977年的黑龙江煤田地质勘察设计研究院,在走过三十年的历程中,先后提交100多项煤田地质勘探科研成果,其中24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即使在地勘工作处于低潮期,广大科技人员不气馁、不服输、不等不靠,依靠自身专业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先后开发了食用菌技术、煤层气测井技术、改造老千米钻机进入城市建设桩基础施工领域,从而掀起了该院历史上对外开发的三个高潮期,创造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该院职工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虽然他们也曾经历了地勘事业的低谷期,但是,当新的地质勘探机遇期到来的时候,那种厚积带来勃发,求索催人奋进的喜人局面很快从他们身上展现出来。 外表高大潇洒、气质高雅的院长孙殿斌同志,内心却无时不刻地散发着青春儒雅、心高气傲的个人风度,担任研究院院长职务,对他来说真是一个如鱼得水的选择。在此之前他曾担任过地质勘探队队长的职务,使他具备了既懂专业又善管理的领导才能,无论从外表还是从内涵,都展示出一个地质勘探专家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他很幸运,的确,自从他走上研究院院长岗位后,就迎来了地质勘探工作的春天,这种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为他发挥专业特长、开创研究院的新业绩,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他走马上任后,该院迎来了跨越式大发展,取得了连续两年产值利润均翻番的历史性突破,职工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位居全局之首。 接过局长交办编写全省煤炭资源勘查总体方案后,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历史重担非同以往,堪称责任重大,为此他丝毫不敢懈怠,马上展开周密的部署安排,调动全院各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组成强有力的精兵强将阵容,而担此重任的领头人,则毫无疑问地落在了该院副院长尹德顺的肩上。 作为行政一把手,院长孙殿斌同志也许已经充分地意识到,“权力”虽然是个好东西,然而,如果一个“一把手”把“一切”的“权”全揽在自己手里,那么,他就有丧失“一切”的可能。所以,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弹钢琴的领导艺术,圆满地挑起一把手这项既复杂又繁重的领导重任,分别按照领导班子每个成员的各自特长和自身优势,安放在最适合发挥其作用的岗位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很快获得了每位班子成员的认可和信任,一班人彼此在心悦诚服中愉快地开展工作,并在很好地发挥出各自才能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各自分管的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有效地调动起全院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一个和谐融洽的良好工作环境。 采访中,职工们动情地说:我们研究院领导集体是一个团结的班子,一个战斗的集体,正是通过他们的精诚合作,营造出了共谱同心曲,高唱正气歌,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感情上和弦,行动上合拍的良好人文环境,这无疑为在短期内提交这样一个重要的总体方案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也正因为工作业绩突出,院长孙殿斌同志曾连续两年荣获局劳动模范的殊荣。 执著前行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时代的春潮催生万物的萌生,疲惫的身心需要理解的关爱。副院长尹德顺同志就是在院长孙殿斌同志的理解、信任、关爱中承担起历史赋予他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他个头不高,略显清瘦,一听说要采访他,赶紧说还是采访院长吧,完成这项任务主要是院长领导有方,况且他也是局劳动模范!他就是这样一个谦虚谨慎、为人随和、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但是,如果涉及到有关煤田地质方面的专业技术问题,他的性格中又会表现出那种他所特有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以及对于找煤理论方法上的独到见解。由于具有三十多年从事地质工作的经验积累,在工作实践中又非常注重学习、更新知识,所以在找煤理论上,他有独到的见解:在黑龙江省地域内,具有五个成煤期,目前已知分布有97个含煤盆地,具有三个重要成煤带,开展煤炭资源大调查工作,应当以这些研究成果为依据。 他,也许是目睹研究院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唯一见证人。他先后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勘查设计、地质报告编制30余项,其中由他主持完成的20余项。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得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东煤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首届地质勘查成果资料展评一等奖。 他先后在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科技论文,主持编写了《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十五勘查规划》、《黑龙江省煤炭危机矿山勘查工作建议》。他主抓并参与《黑龙江省国家级贫困县饮水解困井调查及典型示范井施工》项目,与一○八队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合理组织、精心施工,在桦南县第一口典型示范井施工中成功地打出了饮用水,出水量和水质均达标,为当地群众解决了长期吃水难的问题。他主抓并参与《黑龙江省油页岩调查与评价》项目,基本掌握了省内油页岩分布规律,提出了依兰达连河煤田等6个盆地为油页岩有利资源潜力区,对9个油页岩矿点进行了资源计算,矿石资源量为3153亿吨。经大庆钻探验证,地质效果可观,油页岩最厚达11米,含油率为11%。 虽然,他对黑龙江煤炭资源分布了如指掌,但在接受这项任务时,还是感到比起以往承担的任何一项任务来说都要更紧迫、更繁重、更艰巨,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此刻他的肩上不仅承担着局、院领导的重托,而且还肩负着龙江煤田地质事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 他义无反顾地挑起编写《关于开展黑龙江煤炭资源调查的建议》、《黑龙江省煤炭资源调查总体方案》的重任。根据工作需要,还确立了《黑龙江省含煤盆地分布与沉积聚煤规律研究》、《黑龙江省第四系下、砾岩层下、火山岩下煤炭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究》两个研究课题,分别由高级地质工程师顾娇杨、高级物探工程师杨永波等两位同志负责。 这期间,他与课题组成员满怀兴奋和喜悦,日夜兼程,废寝忘食,忘记了节假日星期天,大年初三仍看到了他们在地质资料的海洋之中遨游的身影…… 作为煤炭资源调查总体方案的指挥,他与科技人员同心协力、奋力拼搏,分工合作,深入研讨,在相互切磋中形成共识,在扎扎实实地探索前进中收获成功。 与此同时,他们在分别起草总体方案和两个科研立项设计过程中,还必须根据黑龙江省财政厅和国土厅的要求,同步起草管理汇编和项目预算。 此时此刻,尹德顺同志非常聪明地将这项从未接触过经费预算工作交给了地质高工顾娇杨、于杰同志,两位细心的女同志,勇敢地承担起经费预算的担子。面对项目经费预算这样复杂而且从未做过的工作,她们边干边学,竟然将项目预算做得有条有理。经历了这次学习和实践,她们感到即使从未做过的经费预算工作,其实也并不很神秘,真应了那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名言。 以往归行业管理期间,采用的是煤田地质行业管理办法,而此次由于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已经归属地方,则必须按照省政府有关部门的统一要求,拿出涉及地质勘探规范的管理汇编。为此,他们参照黑龙江省矿调管理汇编,在局机关工程管理处、总工办、研究院、物测队等同志的通力合作下,按照要求编写出了与煤调相关的26份勘查规范汇编和黑龙江省煤炭资源调查项目管理文件汇编,出色地完成了管理汇编的编制工作。 确切地说,总体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倾注了参与其中所有同志的心血和智慧,特别是主抓这项工作的副局长曲延林同志,不仅全力以赴,搞好上下协调和沟通,而且在与同志们点灯熬油,竭尽全力奋战的同时,还尽心尽力地对方案进行反复的修改和最终的审定,极大地调动了同志们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即使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也由于有幸赶上了这一重点项目,而得到了难能可贵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为今后的成长进步创造了条件。 但无论如何,副院长尹德顺同志在这项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是谁也无可替代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与院长孙殿斌同志双双毫无争议地荣获了2006年局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任重道远 总体方案通过评审,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下一步的煤炭资源大调查,将是对龙江煤田地质勘探队伍更加严峻挑战和实战检验。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储量现位居全国前十几位,原煤产量居第七位,2005年原煤产量9700万吨。煤炭保有资源储量占东北地区的73%,既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蒙东(东北)大型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2005年全省保有资源储量220亿吨。其中资源量144亿吨,基础储量75亿吨,可采储量17亿吨。东部地区保有资源储量207亿吨,占全省保有资源储量的94%,其中资源量137亿吨,基础储量70亿吨,可采储量16亿吨,主要集中在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市;中部地区保有资源储量1.88亿吨,占全省保有资源储量1%左右,其中资源量0.21亿吨,基础储量1.67亿吨,可采储量0.37亿吨,主要分布在依兰、方正等地;西部地区保有资源储量11亿吨,占全省保有资源储量的5%,其中资源量7亿吨,基础储量4亿吨,可采储量1亿吨,主要分布在漠河、黑河、嫩江等地。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全省煤炭资源呈现出东部多、中部缺、西部少的不均衡布局,保有资源储量在逐年下降,可供建井勘探储量严重不足,老矿区缺少接替、接续的资源储量,并缺少中长远勘查开发基地,这一系列现状成为制约我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煤调工作的开展,将系统收集、全面分析研究省内有关地质、物探、遥感、钻探、研究成果等资料,坚持理论创新、调查方法创新,应用板块学说的新理论,既突出主要聚煤带内重点盆地的调查,还要兼顾边远地区和煤的伴生矿产(油页岩、煤层气)的全面调查,沿着科研引路、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综合找矿的途径,深入研究控煤理论,分析聚煤特征,寻找聚煤规律,全面展开煤炭资源的调查工作。 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分析,黑龙江省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分布有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含煤盆地97个,其中东部58个,中部10个,西部29个。预测远景煤炭资源量230亿吨左右,因此,具有良好的找矿基础和前景。 今后的地质大调查工作将分四步展开:一是2007-2008年开展 3个重点区调查,即七星河盆地北部、霍龙门—长安、勃利盆地北兴—金沙等调查区块。二是2008-2009开展4个区块的调查,即柳树-兴隆盆地、甘南-龙江盆地、佳木斯、鸡西盆地大通沟—二吕等调查区块。三是2009-2010年开展6个区块的调查,即西岗子盆地南部、虎林盆地、胜利-山河断陷、绥滨盆地深部、方正断陷、兴凯盆地等调查区块。四是2010-2011年开展5个区块的调查,即名山断陷、依兰北、白音纳盆地、呼玛盆地北、呼玛盆地南等调查区块。 通过全省地质大调查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基础地质工作的调查程度,改变我省“无煤可找”的认识;改善煤炭资源东部多、中部缺、西部少的布局;改变煤炭资源缺少中长远勘查开发基地的局面;最终实现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的目标。 我们充满激情地期待,通过五年坚忍不拔的辛勤工作和科研攻关,龙江煤田地质人,一定会再接再厉、奋斗拼搏、开拓创新、勇往直前,描绘出一幅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分布的宏伟蓝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