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记者曲长缨:
不习惯被批评的官员早晚要补上舆论监督这课
现实中的种种利益关系,时常使得舆论监督举步维艰;而法律的不健全,也使媒体的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有稿件写不成,节目播不出,作用发挥不了的时候,但是,怀揣理想的记者,还在坚守——
舆论监督,其实并不是记者存心要和谁过不去,这是媒体的职责和使命使然。这个浅显的道理,应该说稍有些新闻常识的官员都知道。可知道归知道,当真监督到自己头上,可能就受不了,可能就会出现种种妨碍舆论监督的事儿。
去年12月,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这样一个节目:江苏省常州市以旧城改造为名,滥拆历史文化街区。其实早在几年前,类似的事件就在常州发生过——当地一座很有文物价值的江南庭院被推土机推了,美其名曰“移建”,实际上是给开发商让路。这件事当时就受到了舆论的批评,《焦点访谈》也进行了报道,市文化局局长因此而下台。按说,应该吸取教训了吧,可没多久,又开始大拆历史文化街区。舆论为之哗然,记者不得不再次赶到常州调查采访。
没想到,一到现场,记者证就被人抢走了,相关责任部门要么拒不接受采访,要么死活不承认自己有错。节目就要制作完成时,原来很支持报道的一个部门,不知什么原因死活不肯发表意见;另一个原先答应考虑接受采访的部门反悔不说,干脆不同意播出这个节目,说是下级单位的问题会影响到主管部门的形象。于是,就有人发函、打电话、找电视台领导、找关系……直到节目播出的前几分钟,说情的电话还在不停地打来。
节目最终播出了,可作为记者,我却感觉很无助。我不知道,媒体的监督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因为当地居民反映说,拆迁还在继续。我也知道,为了开发商的利益不惜毁坏历史文化街区的行为,相当普遍。要不是舆论一直在监督着,老祖宗留下的那点儿遗产,恐怕早就所剩无几了。
这种无助感在节目遭到“枪毙”时更为明显。我们曾做过一期某地矿难瞒报19名遇难矿工死亡的节目,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播出。有家报纸报道了此事,还提到是央视记者最早进行采访的。结果,就有观众和遇难矿工家属打电话问记者:你们采访了为什么不播?记者无言以对,心里滋味可想而知。
当然,也不乏成功监督的个案。年初,我们做了一个有关食品安全的节目。记者以买家身份进入河北某地的黑心猪肉加工厂,对其加工出售病死猪肉的问题进行了拍摄报道。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省里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即采取了措施,进行了大检查。查出了有问题的猪肉100多吨,对9名犯罪嫌疑人进行了抓捕,有20多名当地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受到了党纪、政纪的处分,当地“黑心肉”泛滥的情况得到了遏制。一些部门也对这一问题重新认识,当机立断采取措施。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舆论监督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于舆论监督热点和难点,这几年已经谈的很多了。依我看,在既有现实条件下,舆论监督能达到现在这个样子已属不易。用我自己做《焦点访谈》节目的体会来说,就是“靠肉搏”才播出了几个节目,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和有相同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到。
现在有一种“一损俱损,一荣皆荣”的风气存在,不要说“打老虎”就是“拍苍蝇”也不那么容易。“拔出蒿子露了狼”,谁知道表面问题的背后还有什么事儿,有什么关系?就是真的没有什么事儿,没什么直接关系,出于形象、面子、政绩的考虑,一些地方的官员也不愿意本地的问题被曝光,就更谈不上认真改正了。这也就是有时候批评一下基层的问题,都会有高层的部门来说情的重要原因。当然,这种状况正在慢慢发生变化,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应该怎么办?
坐等中央发文件,坐等主管部门领导撑腰,坐等被监督者自我觉悟,坐等舆论监督环境改善,坐等民主和法制的健全……恐怕不是办法。国情如此,现实如此,环境如此,怨天尤人、抱怨诉苦是没用的,甩手不干,抽身而去是不行的。好的舆论监督环境,是靠各方面努力创造而来的,这里也包括新闻工作者和一些政府部门的努力。只要记者们不乏理想和信心,知难而进,有坚守的勇气,情况就会得到改观。随着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健全,执政理念的不断更新,一些不那么习惯于被批评的官员们,早晚得补上舆论监督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