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下井的深切感受 |
|||||
钟春燕散文:平安是福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1-4 20:02:13局矿快报 | ||||
从小生在矿山,长在矿山,所以对矿工这两个字就会感到特别亲切。矿工是家里的顶梁柱,妻儿的天空,父母的牵挂。矿工们承载着一般男人承担的一切,却又要比一般男人付出更多的辛劳、汗水和血泪。 2007年11月1日,广旺有线电视台拍摄组要深入井下现场拍摄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唐家河矿采煤三队队长曾兴全同志的劳动场景。我有幸跟随他们下井体验。 平时,和基层通讯员修改稿件时,总要对一些煤矿专业术语刨根问底,却还是一知半解。生产一线的工人们在工作面摸爬滚打的身影,在脑海里一次次刻画,汇成的也只是一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个中的辛苦没有亲身体会。这是个多么好的机会,我一定要去井下体验体验,走一走深深地巷道,爬一爬万吨工作面。 吃过午饭,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井口综合楼。看着出井的矿工疲惫的身影,我的心里油然而生敬意!我忙忙碌碌的更换好工作服,佩戴安全帽、自救器、矿灯的动作显得那么笨拙。穿戴整齐后,听着随行的安监人员、救护队员给我们讲解入井知识和注意事项时,同事们笑说,我就如一个认真听课的小学生,害怕听漏掉任何入井的知识。 随着“大部队”来到猴儿车候车处,兴奋好奇的心情夹杂着紧张。看着缓慢转动的猴儿车,才知道原来它就是一根铁杆上焊接着一块铁板制成的简单座椅。坐上猴儿车那一瞬间,心都快从嗓子眼跳出来了,紧紧地抓住铁杆,大气都不敢出。幽深的副斜井里只能看见闪烁的矿灯,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四百多米的斜巷就像时空隧道一般。 到了井底,转过几个弯几道拐,我已经不知道东南西北了。幽深的井巷,闪烁的矿灯,凉凉的巷风,大家的说话声显得特别响亮,偶尔从顶上掉落几滴水滴。脚下的泥泞与坑洼让我走路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可好奇的心总是向随行的安监人员提一些他们看似很简单或很熟悉的问题:“那是什么?”“这是做什么用的?”“这是什么地方?”他们总是很耐心的解释着,还时不时提醒着,走路时既要顾及脚下又要顾及头顶,可我还是一不小心就会碰着头,幸好头上有安全帽。 沿着窄窄的石梯下行,走过平顺的大巷,又转过几条巷道,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约一个小时,到达拍摄现场——采煤三队工作面了,巷风迎面扑来,夹杂着细小的煤尘,我的嘴里涩涩的,眼镜片上蒙上了水雾。上工作面时有一段低矮、窄窄的巷道,让我们只能猫着步子前行,小心了又小心,还是会碰撞到身体,这样僵硬的姿势走路让人一会儿就觉得腰酸背疼的,巷道里支撑着密密的支架,灯光照在巷壁上,乌黑的煤炭闪闪发光,我捧着这块块乌金爱不释手,这就是我们耐以生存的煤炭啊!安监人员笑曰,这只是一些散落的煤炭,到工作面瞧瞧,那里厚厚的煤层更惹人爱。 到了采煤三队工作面时,工人师傅们刚放完炮,正在打支柱。这个工作面的采高有两米多,液压支柱一排排,像哨兵一样为职工们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工作面的坡度很陡,约三十好几度吧,工人只能沿着支柱滑行。拍摄工作开始了,镜头对准了现场指挥生产的曾兴全队长和甩开膀子干活的工人们,曾队长进入工作面就是询问安全生产情况、敲帮问顶、和工人们一起打支柱,拣选矸石……看着工人师傅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埋头苦干,忽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他们的身影是那样的高大!一个队每个月万余吨的原煤产量,凝结了矿工兄弟多少的汗水和辛劳啊! 采煤三队在2006年初曾遇到很大的困难,工人们每天要面对2.5~3米多的采高,安全很难保障。以前没来过井下,想象中高高的工作面应该是很开阔的,很平顺的。当身临其境时,才真正体会到工人师傅们工作的环境是怎样的。自己就是走这么一趟,什么也不做,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更何况他们每天下井都要携带着工具,往返那么远的路程,在工作面干那么长的时间,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我蹲在工作面,看着他们劳动,轻抚着这根根稳固的支柱,摩挲着这粒粒乌金,真切的懂得了矿山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啊!矿工的安全,井下的生产都与我们每一个矿山人紧密相连啊! 返回途中,有一段路让我感触很深,来的时候,顺势下行很是轻松,回来时,沿着又窄又滑的石梯拾级而上,就恍若等泰山十八盘一样,不一会儿就喘着粗气,腿肚子像灌了铅一样,迈不开步子,喉咙干渴的直冒烟,真想坐在地上好好休息一会儿,随行的男同胞们都为我鼓劲加油,心里想着工作面辛劳归来的工人师傅们疲惫的登石梯的情形,我鼓足勇气,再累也不能停歇,终于走完这程路,觉得泥泞和坑洼的巷道不算什么了,再苦也能挺下去。 当走出井口,再次见到蓝天白云,灿烂的阳光时,我觉得地面上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切,一砖一瓦都是那么温暖,一张张矿工的笑脸都是那么可爱!如果要问我第一次下井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要说:平安是福!祝愿天下所有煤矿工人家庭和美,一生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