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随笔:我看武侠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1-28 9:09:55 要闻 | ||||
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 何夕 好像已经过了读武侠的年龄,很久不看武侠书了。 最近很偶然的重读了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一卷在握,竟至爱不释手、寝食不思。先生以禅意诠释虚拟的侠义江湖、恩怨情仇,读来令人甘之如饴,如沐春风,浑身有如打通任督二脉,有种说不出的畅快,恨不得把这快意恩仇的豪气带入现实生活,话语中竟带了些许江湖侠义之风。 “天龙八部”一词源出于佛经。想来,金庸老先生真是学识渊博之人,不然,怎能用莫测高深的佛家经典来命名虚拟的江湖恩怨?全部五册书读完,不禁暗自庆幸,庆幸我没有看电视剧。如果电视剧不能如我想象的那样,尽展宋辽交战场面之宏大,演员不能淋漓诠释萧峰面对家仇国恨、个人恩怨与民族大义、爱恨情仇与江湖道义,故事情节不能跌宕起伏,九曲婉转,结尾不能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岂不痛哉!憾哉!此书有别于其他我看的武侠作品,不单纯描写个人恩怨,并非人与人一见面便不问青红皂白见招拆招,打打杀杀,整个江湖一团杀气。本书中涉及到宋辽国与国之间,汉、满、蒙、契丹等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纠纷,这便使“江湖”的概念大而化之,人物情感在国恨家仇、民族道义面前便有了更加理性的升华。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充满了个性,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萧峰、段誉、阿紫、鸠摩智等人物形象,又岂能是宛如现代快餐文学的电视剧所能媲美的? 该书第五册中出现了一名少林寺老僧,作者连名字都不曾赋予他,却赋予其至高的武功和至深的佛理。也正是此人道出了“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只有精研佛法,修炼心性,才能达至修为的至高境界”的道理。这老僧看似一名普通的服事僧,只做些烧火、种田、洒扫、土木粗活,甚至只剃度不拜师、不传武功、不修禅定、不列辈分排行,作者却以大量的笔墨赋予他广博深厚的武学禅意的上乘修为,想来这样安排也是深有其意。“道不远人”,愈是怀有高深学问的人,往往愈能甘于生活的平淡,愈能洞察人世,看惯江湖,各种大是大非、人生要义,了然于胸;个人恩怨、爱恨情仇,浑然相忘,笑傲江湖,这是何等胸襟,何等气魄,何等超然淡定!远高于现代生活中某些位高权重之人,追求权力只是为了达到一己私利的个人目的,甚至巧取豪夺,不择手段,这便好比中了少林派所讲究的“武学障”,一味追求的东西,若脱离了人之本性,早晚会为之所累,甚至付出生命。想来,老百姓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大有道理,现在你没有任何不适感觉,是因为中毒尚浅,此时收手或可捡命,待得走火入魔,深陷权力物欲之邪道不能自拔之时,任何圣医妙手都不能救你于囹圄,到时悔之晚矣! 武侠讲述的是虚拟的江湖与人生,充满了侠义与禅意;现实重复的是厚重的道义与生活,蕴含着正义与真情。爱看武侠,读懂武侠,这就够了。闲来无事,您也可以一书在握,个中滋味细细品读,定能让你有所收获,毕竟开卷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