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志奇点评:说说吕夏婧散文《平静幸福地生活》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1-26 14:09:29要闻 | ||||
我之所以交待一下作者是一位大三的学生,这与我读到“平静幸福地生活”这样一个题目而心有所悸动有关。大三的学生,应当二十岁上下,我是她的年龄的两倍以上,而当我得出人的一生应当“平静幸福地生活”这样一个结论的时候,却已经是穿过滚滚红尘而对二十岁的人生路标不堪回首的人到中年以后的旅途阶段了,相信很多人会与我有过一样的心路,那就是二十岁的年龄阶段,应当是“自我”的枝叶最为茂盛而且持续疯长的时期。当然这对于走好人生道路有着极为积极的有利的一面,但事物总有它的多面性,甚至有它的相反性,这就是辩证法无处不在的道理,比如这种“自我”意识的急骤增长如果不时时矫正则可能“自大”到失衡的程度而给人生的旅途带来弯路,所以我对二十岁上下的这个年龄段而有“平静而幸福地生活”这样一种的体悟而心有所悸动。 接下来说说这篇文章。 其实我一直认为,一篇文章当它真的很好的时候,一切对它丝丝缕缕的技巧性分析都是多余的,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虽说是一千个读者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理要比那些阅读上的差异性的道理大的多。比如欣赏一朵花的美丽,你能说它的根长的比较有技巧呢还是它的枝叶长得比较有技巧呢,所以真正的技巧都是最为恰当的信手拈来的,是化到骨子里去以后再自然溢出的,这也如花的美丽走过冬季以后各按各的“因”而花而果,而真正陷溺在技巧里面,那最为技巧的花就应当是塑料花了,这也就是真正的为文是假不得的,哪怕你的文字表现力再好,技巧用的再多,如果不是心中流淌出来的文字,那充其量也就是文字而已。也就是说,我认为这篇文章给我扑面的映象就是真,这是二十岁的真加上很可能与生活本原的真又是很契合的从心泉里流出来的真。“眼里,只是前方前方前方。幸福感都成了床下的一双充满汗臭的旧鞋。多久,没体会过宽容有多宽;多久,没有说爱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用这个现在这么泛滥的字眼表达它本来的意思;多久,没有平静过,问问自己的心到底在年轻气盛些什么,伤春悲秋些什么,强说愁是不是赋了新辞。30岁之前,我们遇到了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朋友化作了一地月光。剩下的,不就是日子吗”,读过这段文中的话,朋友们可能就会同意我的关于此文体悟契合于“真”的看法了。幸福的原味是什么?各人有各人的答案,甚至一个人每一个人生不同的阶段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总会有一个答案是会最为接近真理的,至少目前两个二十岁相加之和还要多出些数字的我,认同这种答案可能已经触摸到幸福的边缘。 当我借助此文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之后,又觉得我说的“其实我一直认为,一篇文章当它真的很好的时候,一切对它丝丝缕缕的技巧性分析都是多余的”这样一句话,又可能会对写作技巧和写作功力的理解陷入一种虚无的境地,换一句话来说,欣赏一篇文章,说它好,总要说出一些好的理由,这也如说一朵花的美丽,总要说一说这朵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或者妩媚或者典雅或者孤傲或者随和或者壮观或者谦卑等等什么什么的,不然我就是说这篇文章好了,好在那里不用说,反正就是好,这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了。那么,这那这篇文章除了我说的“真”的体悟“可能已经触摸到幸福的边缘”以外,还好在哪里呢?面对煤网诸多无论为人处事还是为文写字都值得我很好学习的朋友们,我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是在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之所以说它是难题,又基于这样的原因,一者,主旨立意或者篇章结构,几乎来网喜欢看文章的朋友,没有人不略知一二的,如此我说了则是多余,二者,如果我不说出一些来,哈哈,那就等于说了半天废话,还是等于什么没说。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再以投机取巧的方式,仅就此文的结尾表达一点看法:“新年的夜晚,绽放着灿烂的烟花。路灯黄的发旧,那个笨笨傻傻的小丫头还在和另一群傻小子扔石头“打仗”,脏兮兮的,全身是灰渣子,喊着冲啊.....我才是大王!咬着嘴唇,脸上是必胜的小小决心.丝毫不担心几大本空白的寒假习题册和老师的检查。她不知道,那晚回家是新衣服被弄脏的一顿臭骂.....战斗结束,小朋友也走光了,她看到我,慢慢走到我面前,我们静静的看着对方”。这一段文字,几乎与此文的缘起和承接毫不相干,但是这样一个由动极而静极的画面,又是与作者由此文缘起和承接而感悟出来的东西是多么的密切相关啊。再加上“嘣!漆黑的夜空,又开出一朵明亮的绿色菊花”,这样一种顿悟一般的声响,这样一种很可能是隐喻一种如秋实的收获的“菊花”,在顿悟的声响之后明亮地绽放着,会不会对我们去触摸一下幸福有一种直接的感知上的帮助呢。我相信,用自己的心去触摸此种“平静幸福的生活”的人,一定不会妨碍对人生奋斗目标的积极进取,反而会愈有帮助,而且会一生吉祥。(至于文章又在其后,还有一句结语,“祝愿我身边所有的亲人朋友,都平安、健康、快乐”,那只不过是表达了作者对身边朋友的一种良好祝愿,我以为已于我个人分析本文无关了。2007年11月24日下午于煤网浏览作品偶得随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