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回眸塔木察格

煤炭资讯网 2007-11-22 23:16:33要闻
回眸塔木察格


本网讯:2007年的春天,姗姗来迟,而龙江煤田地质勘探人却正是在这个砸暖还寒的季节,义无反顾地向更加艰苦而寒冷的外蒙——塔木察格挺进……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局长蒋维平同志在2007年工作会议上发出了“继续加大国外和省外市场开发力度,积极稳步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和谐地勘队伍,促进龙江煤田地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斗号角,使龙江煤田地质勘探人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三次开赴外蒙——塔木察格,不仅关系到自身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关系到与大庆油田公司的长期合作是否取得新的进展,同时还将有益于局属各参战单位在参与国外地勘市场的施工中,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艰苦环境适应能力,从而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份额,练就一只敢于拼搏、善打硬仗的职工队伍。

自从踏上开拓外蒙征程的那一刻起,全体勘探队员就深感重任在肩,丝毫不能懈怠,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勘探水平,千方百计为大庆石油钻探在外蒙寻找水资源作出积极的贡献,用一流的工作成果和业绩为龙江局争光,为祖国争光。

龙江煤田地质勘探域外开发起步于前些年研究院参与《土耳其天然碱测井》项目的施工;紧随其后的是2005年至今与大庆油田在外蒙寻找水资源的合作,从1口水井起步,到5口水井创业,终于在2007年拿下了36口水井的优异成绩,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今年钻进的36口水井中,出水率达到100%,实现了每口井涌水量均在10 吨/小时—20 m吨/小时之间,这一丰硕成果,可以为大庆的石油钻进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获得了甲方总指挥热情洋溢的慨叹:“你们这支队伍是一支既能打硬仗,又特别能吃苦的队伍,如果今后再有打水井的任务,一定要交给你们干”。

出征

为拓宽国内外市场,近你年来该局先后制定并修订了《域外市场开发补贴暂行办法》,试图通过强化经济手段,来积极鼓励、支持勘探队伍向国内外市场迈出坚实的步伐。的确历经三年外蒙找水施工的实践,让龙江煤田地质人进一步增添了开创国际市场的信心和勇气,从2005年外蒙的单机作战,发展到2007年由五台水钻共同驰骋于外蒙7000平方米既荒无人烟,又艰苦异常,团结协作共同奋战的壮观场面,集中展示出该局向国外市场开发前进的足迹,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今年初,该局果断决策一次购进五台套均价100余万元的车载水文——600型钻机,组成了由研究院副院长刘长军同志为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通过引进竞争机制,组成了由三个勘探队副队长国永久、赵志广、陈河替等同志率队出征的70人参战队伍;出征前各参战单位一方面为征战塔木查格展开人员培训,另方面紧锣密鼓地准备所需物质和后勤保障,所有的勘探队员都无不以英勇善战、勇闯难关的精神风貌,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投入到了紧张、繁忙的筹备工作之中……

而此时此刻,一一0勘探队钻工范庆年的心里却显得异常忧郁,面对即将撒手人寰的七十多岁老父亲,虽然已经整整伺俸了老父亲几个月,但一想到临行时间日益逼近,这一走再也无法为老父亲送终,必将在心里留下永久的遗憾……而望着没黑没白守候在自己身边的唯一儿子,这位慈祥的老勘探工人用微弱沙哑的声音对儿子说:孩子让我们一起走吧……就在出征前一天的夜里,老父亲静静离去,悲痛中的小范简单地料理了老人的后事,匆忙赶上了即将去外蒙出征的队伍,队长看见他疲惫不堪的神情说:“你还是把老人家后事料理好了再走吧!”,可小范却忍住了悲痛的泪水坚强地说“不,我去,我要去,家中的事都安排好了,请领导放心”。队长眼睛湿润了,在场的人们无不投来敬佩的目光……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小范,承受着父亲与世长辞的巨大悲痛,毅然背起行囊奔赴外蒙,表现出了一名普通钻工对勘探事业的无限忠诚。

由于过关时出现了一些意外的麻烦,勘探队员们不得不在汽车里整整等待了四天四夜……面对即将断水断粮的窘况,勘探队员们默默忍受着、等待着、期盼着,终于在石油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度过了出征前的第一道难关。
进入蒙古,群山叠嶂,荒草丛生,走了很远很远也见到一棵树,绵延百里偶尔能够看到小鸟在蓝天里飞翔,似乎感觉到了一点点的生机与活力,遥想昔日成吉思汗雄霸蒙古四方,可如今他的后人却仍然不能享受到现代社会的繁荣富足,令人感慨人生的无常,与自己的祖国比起来,真是相差甚远啊!

由于道路颠簸,行进困难,原本并不太远的路程却无法当天到达,只好就地露宿。虽然白天炎热,但夜晚山风萧萧,顿感寒气袭人,突然一只狐狸在车前跑动,用手电一照,它不仅丝毫没有感到恐惧,反而等待良久才消失在黑夜中……

早上出发,丝毫不见人的踪迹,再行驶几十里后,地势逐渐平缓,遇十几只野黄羊在跑动,听人说最多有上千只黄羊在一起,才会体验到草原的感觉,然而远看成片的小草,走近一看却是十分稀疏,可想外蒙大草原的自然生态是多么的脆弱。

漫长的颠簸,使人感到极其疲惫,突然间,前方耸立了多台熟悉的钻机拥入眼帘,行到近处,仿佛回到了久违了的人类居住区,由多处活动房子、诸多嗑头机围起一个很大的适宜人类居住院落,组成了大庆油田现场指挥部,其中的大庆钻井公司、井下公司、物探公司,华北油田井下公司、油田指挥部,中原油田指挥部等都集中在此。展示在眼前的众多汽车,工程车、油罐、水罐,仿佛让勘探队员找到了城市的感觉,经过长途跋涉的艰苦旅途,勘探队员终于走进了新的“家”中。

很快他们就在外蒙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构成起一道和谐奋战普新篇的靓丽风景线……

拼搏

今年征战塔木查格,研究院电法队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深刻地汲取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立志通过精心设计,准确定位,全线跟踪,具体指导,展开了对每个钻井工程施工的全程管理,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有效地保证每个钻孔的进度和质量。特别是在每个钻井进入终孔时,水文技术总监徐义、张长文同志不仅亲临现场,而且与钻工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地在施工现场指挥洗井的整个过程,从而有力地保证了36个水井,井井出水量都能达到现场施工用水的标准要求,赢得了甲方的赞誉。

通过采访发现,全局各参战单位的勘探队员,在几个月的紧张施工中,默契配合、协同作战,彼此合作的非常愉快,建立得很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现场总指挥刘长军同志按照地质局《蒙古塔木察格盆地生产水井施工项目部管理制度的规定》,以召集各参战队伍生产例会的方式,协调指挥各钻井项目的进度,分配各钻井施工单位的孔位,虽然每个孔位所处地理位置差别较大,艰苦程度有别,但是由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使各参战单位走到了一起,彼此都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不管分到了那个孔位都欣然接受,圆满超额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钻进任务。

5月4日一0八勘探队钻机率先开钻,5月9日一一0、二0四勘探队在生活物资等方面尚未齐备的条件下,奋力将钻机开到井场即刻开钻,所有参战队伍都抓紧时间投入到了紧张、繁忙、艰苦的施工之中……

5月9日海塔指挥部HSE总监张春海和测井总监葛百成到我局在塔木察格的井场检查工作,首先他们来到了一0八队井场,一路看到井场的道路都用警示带围了起来,两台井号Sj12-1、Sj12-2的牌子竖立在路口,整个井场生活区和工作区分开,所需物质摆放得井井有条。二0四队的活动房子刚运到井场,正在有序地整理安放井场。一一0队当时从口岸运来的两个活动房子还没运到,张总关心的询问他们怎么居住时,工人们说,房子不到我们就住在临时挖好的泥浆坑里,面对他们的回答张总非常感动,他说:有了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这个项目干好。

当张总最后来到我局现场指挥部检查时,发现指挥部居住的房子还不如钻井队居住条件时,高度赞扬道:研究院是塔木察格所有参战队伍中住的条件最差的一支队伍,但你们却又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安全、环保工作做的也很到位,各项规章制度都能上墙,希望大家人人都保持健康的身体,符合HSE的标准和要求。张总特别对我局施工现场的HSE安全、环保给予高度评价。

创新

二0四勘探队是首次出征外蒙的队伍,他们人员精干,在第一次使用STC—600ST钻机,在松软地层展开全套管大口径水井施工的情况下,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绩。

在出国前,他们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曾经通过有效途径详细把握了外蒙生产生活情况,并对大到钻机、钻具,小到钻头、配件等生产物资以及食物、药品等生活物资都进行了精心准备,这无疑是他们取得可喜进展的先决条件。

第一口水井施工,虽然质量过关,但效率却较低,他们及时总结施工经验,针对地层特点自行设计了一次成孔的合金钻头,并根据使用情况不断加以改进其适岩性。通过改造φ159钻铤,使之更加适应STC—600ST钻机施工的需要。他们还自制了12吨容量的水罐,解决了施工地区运水难题,满足泥浆补给要求。与此同时,他们还逐步完善钻井工艺,形成一套完整的塔木察格水井施工程序、施工工艺及生产技术措施。

他们严格按照现场指挥部的要求,像保护自己国家环境那样地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积极采取措施恢复施工后的地貌,每口水井施工完毕需回填150m3以上的泥浆坑,第1口井完成后,本想租赁推土机或挖掘机完成回填任务,但由于当地设备很难租到,他们只好人工回填,全体人员用了30多个小时,累得筋疲力尽才完成回填任务。

为了降低钻工们的劳动强度,赢得宝贵的施工时间,他们开动脑筋,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在工程钻机车前面改装上可拆式大铲,使其余每口水井的回填工作只用2个多小时就能完成,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仅此一项创新,就节约近5000元租赁费。

虽然他们只上一台水钻,但却在98天纯生产时间里,共完成9口水井钻探任务量,达到了今年在外蒙施工中五台钻机单机钻井量的最高水平。

鏖战

外蒙原始大草原的天气一直很恶劣,时而风沙肆虐,时而气温骤降,在电法队泡电法电极的盆里都常常结了好几厘米厚的冰。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电法队的同志们每天从工作区到驻地必须往返350多公里,早出晚归,披星戴月。

每天工作地点遥远,原始大草原上本没有路,只是前去开发资源的队伍多了,原本没有的路才得以踏出了路。勘探队员们说:你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那里的路要多颠簸就有多颠簸。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路上,我们的勘探队员每天要来回乘坐8个小时的汽车,在野外工作5个小时,颠簸中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亲吻汽车顶棚时将头撞破。今年新毕业的大学生陈聪曾形象地说:四个多月的野外工作,真是对我的一个严峻挑战,然而我宁愿在野外顶着烈日干活,也不愿意往返乘坐汽车。可想而知乘车是一种何等难受的感觉啊!

更有趣的是由于每次出门都要遭受沙尘暴袭击,大家乘车前必须包好头、唔上嘴,所以勘探队员相互戏将自己的交通工具称为“伊拉克战车”。

外蒙大草原沙尘暴三天两头地伴随左右,极少下雨,经历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大草原永远显示着持续的黄色,一种对绿色的渴望强烈地撞击着勘探队员的心灵。研究院党委书记孟庆国同志曾经两度次陪同局长蒋维平同志和副局长曲延林同志前往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并看望慰问勘探队员,在他的心里一直渴望写篇“心中有片绿洲”文章,抒发内心对与绿色的渴望。可想而知一直在外蒙大草原持续几个月的勘探队员对绿色的期盼该有多么的强烈啊。

虽然盼望下雨,但几个月来一直持续干旱的塔木查格终于迎来一场暴风雨的时刻,却给勘探队员们带来了异常严峻的考验。

7月10日,电法队的两台车陷入泥泞的草地之中,大家分别营救,有的勘探队员甚至将身上的衣服、车座套等都垫在了车轮上,长城汽车脱险了,而4500却由于太重,怎么用力也都无济于事,正在为难之际,忽然总指挥率领的车队,奇迹般地向他们走来,人多力量大,集体的合力终于将笨重的4500拖出了困境。这个艰难的画面虽然没有留下,但却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的心理,因为只要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就没有征服不了的困难。

从春到秋,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衣食住行完全靠外来供给,我们的队伍还不具备完全供给自身一切的能力,多半要靠石油部门的物资供给来帮助解决我们队伍的补给问题,因此,有的队里经常是半个月没有一点荤腥。与家里断绝了任何联系,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放眼望去永远是一望无际的黄色大草原。亲人近况无法获得,心灵沟通的桥梁短路,难以名状的思乡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在心际……
但尽管如此,我们的勘探队员——研究远电法队主任工程师佟国令仍然饱含激情地说:外蒙虽然艰苦,常常遭受沙尘暴的频繁侵袭,每天都要头顶烈日的暴晒,及其渴望得到亲人消息,经常梦想回到祖国怀抱的情景……但是却依然能够从艰苦奋斗中获得为单位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的甜蜜;特别是当我们站在一望无际大草原上狂喊的时候,当我们无法工作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思乡的时候,感受到了男人在外创业的豪情和快乐,而当局领导、研究院和勘探队领导亲聆现场探望我们的时刻,着实让人心花怒放、激动万分,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久久萦绕在心头…….

这支与现场其它单位相比,工作条件最苦、居住环境较差、人均收入偏低、付出辛苦较多的地质勘探队伍,却创造了令其他参战单位称赞的骄人业绩,他们不愧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里最可爱的人。

在纵横南北几万里的塔木察格大草原上,龙江煤田地质勘探人以满腔的激情、顽强的意志、奉献的精神,淌过了一个又一个风雪不眠夜,演绎了一曲又一曲迎风沙斗酷暑的豪情,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用他们的青春和奉献,在异国他乡开创出一片绽放激情、放射光芒的钻井新领域。
本网通讯员:贺晓苹 编 辑:徐悉


本网通讯员:贺晓苹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