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雏燕》杂志出刊四十期之际 |
|||||
在花开的声音中倾诉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1-19 10:32:20要闻 | ||||
拿起笔来,可这文章如何写,却实在又是一言难尽。心里想说的话无究尽,落笔之处却只剩下些感觉的碎片。直至有一天夜晚,静坐于办公室翻看着桌子上装订好的《雏燕》从创刊至今厚厚一摞的杂志合订本时,却仿佛不经意间,拨动了我记忆深处的心弦,与《雏燕》的相识、相知、相交的往事似放电影般一一呈现在眼前。 1992前的冬天,在大同矿务局六职中任校学生会主席、班长、班团支部书记的我,怀着一种对文学的热爱,在本校和矿中学组织成立了一个由70多名学生组成的“星星草”文学社。不久后,我又多了一个“职务”——校文学社社长。同时,由我编辑的文学社社刊也在学校破壳而出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接触到了燕子山矿工会主办的《雏燕》杂志,并先后在《雏燕》上发表了几首诗歌。期间,我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雏燕》编辑部走一走,向当时的《雏燕》责任编辑杨照钦老师求教和学习一些写作和刊物排版等方面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杨照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94年秋,职中毕业后的我在燕子山矿公安科当了四个月的“临时警察”后,赶上矿上招工,便参加了矿上的招工考试,被录取后,分配在当时的矿下料队工作。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由于《雏燕》编辑部当时人手不够,就在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天,我被借到矿工会《雏燕》编辑部工作。从此,我便与《雏燕》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 我到《雏燕》编辑部工作后的第二年,杨照钦同志被提任为矿工会宣教部部长,从此,《雏燕》杂志的策划、编辑、画板、样对、发行等工作便基本上落在了我的身上。由于我本人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在每天的工作中我总是抱着一种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思想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而在工作的同时,我将世界500强之一的法国欧莱雅公司要求员工“集诗人和农民于一体”的工作理念也作为我自己的工作理念,即像诗人般一样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像农民一样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耕耘。同时,我也深信,身边所有的人都一定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我随时可以在别人身上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这样才不会固步自封,这们才能渐渐进步,事实也证明如此。 日月如梭,韵光似箭。不经意间,在《雏燕》编辑部工作了十多个年头,期间因机关精减借调人员等原因,三次被返回原单位,但是每次回去不久,又总是工作需要,便又被借回工会,直至2002年3月份,我才正式“落户”于矿工会。这其中有多少的艰辛和痛苦,都令我难以忘怀。尽管如此,自己却又总是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工作中,因为对文学的挚爱,令我每一天都似在享受人生,所以我热爱我的工作,而这种感受又成为推动我不断关进的动力。 在办公室里读作者的来稿,无论是寒冬还是酷夏,我总是沉浸在作者的意境中,又似乎和作者的思绪在同飞共舞。因为写作,仿佛使文学爱好者的生命与众不同,一篇文章便是一个故事,一段人生,一种感动,一种激情。后来我想,以理性的视角来审视和评判这些文字似乎已无足轻重,索性放纵自己的思绪,倘徉于作者们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作为《雏燕》的编辑,坐在那里阅读编辑别人的稿件,有时我会感到有几许惭愧与不安,惭愧的是自己的写作、编辑等水平有限,怎能编好别人的作品;不安的是自己每期殚思极虑苦心编出的刊物,是否又出现了几个错字,是否版面处理的不够理想,是否四封设计的不够到位……,尤其是2004年2月28日,矿上把我从一名普通工人提任为《雏燕》编辑部主任后,这种感觉更是愈发强烈。总是怕辜负了领导的关怀,文友的热情、读者的厚爱。我感到肩头的压力沉甸甸的,同时也倍加振奋,这使我时刻不敢松懈,总是全身投入,随着杂志出版周期的循环而拨动自己心的齿轮,希望每一期杂志力求完美,希望每一期杂志能创出新境界。有很多时候,工作到很晚了都浑然不觉,那种感觉也很是美好,可以忘却一切,总想着人生需要奋斗,人生需要不断进步。 在《雏燕》编辑部工作期间,一些领导、老师、作者、读者对《雏燕》和我的工作给予了很高肯定,这使我感到有些惭愧,我只是尽心竭力地干了自己应该干的工作,也谈不上“为他人做嫁衣裳”之美名,而那些溢美之词也只作为我前进的目标,精益求精的尺度。《雏燕》能够办到今天,我深知,离不开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作者的深情厚谊,可以说,每一期杂志的出版,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饮水思源,我感谢的人很多。如果一个一个地写下去,那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写完。所以千言万语汇成几各话:谢谢所有对我工作、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支持的人们,您们无私奉献、诱掖后进的精神和真心相助、无微不至的真情令我镌心铭骨,没齿难忘,请相信,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我将会百尽竿头,更进一步的。 以后的路还很长。“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我深信,通过大家的关爱,在燕子山矿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雏燕》杂志,一定会越办越好,明天的《雏燕》将是翱翔新世纪蓝天的雄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