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习华散文:一种持久的温暖在心间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1-12 16:38:03 要闻 | ||||
1982年春天的一天夜里,在华蓥山中的一个煤矿的图书馆里,一个十八岁的文学青年在荧白的灯光下,首次读到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其小说意蕴幽远通达、语言节制典雅,犹如电光石火在他心灵的天空划过,温暖着他年轻的心,驱赶着倒春寒,暗地里为他未来的写作之路导航。这个矿山文学青年就是我,高中毕业后参工到煤矿的井下采煤工。以后又读到其小说名篇《受戒》《故里三陈》《晚饭花》等。汪曾祺是一位用散文家的语言、剧作家的结构方式来创作小说的作家,多方面的素养造就了他的小说。他的小说给人散文化的印象,又不失小说的味道。 最让人感念的是:1987年底,那时我已大学中文系毕业,且已在院刊上发表了几篇散文、小说,此时意外地买到了一本当年10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自选集》,内心的澎湃和喜悦不言而喻,这是一部可以传之久远的大书。《汪曾祺自选集》收录其十三首诗、十四篇散文、四十四篇短篇小说。通过拜读这本书,可以完整地了解汪先生的创作情况,领略汪先生的夺目风采和独特魅力。汪先生在《自序》中说,他年轻时写过诗,对于诗只有一点很简单的想法,一个是希望能吸收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一个最好要讲一点韵律。他说,他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他说,他只写短篇小说,因为他只会写短篇小说,或许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他说,一个人为什么要成为一个作家呢?这多半是偶然的,不是自己选择的。不像是木匠或医生,一个人拜师学木匠手艺,后来就当木匠;读了医科大学,毕了业就当医生。作家在社会分工里是干什么的?他说作家就是要不断地拿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拿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家是感情的生产者。他说,他总起来说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于生活,他的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汪先生对我的影响,正是通过他的作品和这些朴素的信念。他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汪先生的文字我是十分喜爱的,简洁、平和、疏朗、委婉、温润、健康、向上,比如诗《彩旗》,“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比如散文《国子监》,“国子监,就是从前的大学。……立为国子监,是在元代迁都大都以后……元代的遗迹,已经难于查考。给这段时间作证的,有两棵老树:一棵槐树,一棵柏树。”比如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陈小手》《八千岁》等,突出的特点,是他始终以追求文学的美为创作目标。反复阅读汪曾祺的作品,会带给你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对你为文为人将会大有裨益,滋养你不断精进。 我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受汪先生阳光的照耀。曾经的采煤工,现已是一个矿的党委书记。兼任了四川省作家协会全省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四川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从1985年起,先后在《中国煤炭报》、《四川日报》、《星星》、《写作》、《散文诗世界》、《工人日报》、《报告文学》、《散文百家》、《北京文学》等全国报刊发表作品。已出版诗集《鸽子与鹰》、散文集《生命河》、诗歌散文集《又是明月光》,编著文学作品集《另一个太阳》、《警钟:水之殃》等。曾获第四届、五届全国文学乌金奖和广安市首届广安文艺奖等。 汪曾祺先生已去世十年之久了,但一种持久的温暖却长留在我心间。他那种唯美、向善、求真的态度,他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素养,是我们所有作家都应该学习的。 作者简介:萧习华,本名萧绪华,男,汉族,1964年生,四川三台县人。成都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科、四川师范大学法学本科毕业。高级政工师。系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四川华蓥山龙滩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 1985年开始在全国众多报刊发表作品。已出版《鸽子与鹰》、《生命河》、《另一个太阳》、《又是明月光》四部著作。曾获第四、五届全国文学乌金奖、中国煤矿文联阳光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