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良俊散文:露天电影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0-12 13:30:19 局矿快报 | ||||
七十年代初期,川西乡镇上文化生活匮乏,看电影便成了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由于地区经济落后,一个行政区往往只建有一家电影院。人多场地少,乡镇及厂矿放电影就只能在露天坝进行。 那时片源很少,印象中,一个乡镇每月仅能放影一二部影片,看电影对于乡镇上的居民和附近的村民无疑像是过节。每次影片一到,街头巷尾便贴满了红色的放影海报,公社广播站当即通过有线广播发出通知。得到消息的居民和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异常兴奋,早早地吃过晚饭,急忙收拾停当,邀三呼四,相约前往。一时间,在通往放影地的公路上、乡间小道上,到处是三五成群的人流,那情形仿佛是要去赶集。 放映场地通常是厂矿露天篮球场或一块相对平整的大坝子。放影设施极其简单:坝子前面竖起两根木棒或大楠竹杆,杆子上既挂着“挡子”(当地人管屏幕叫挡子)又挂着音箱,场地中央一张大方桌,一台老式放映机安置上面,旁边两口箱子,里面装着电影胶片。那时的放映人员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不到天黑,便来到场地调试机器。围着放映机四周,到处摆放着小板凳、小竹椅、长条凳,那是附近居民占的位置。远道而来的村民只能在椅子凳子周围找地方或是在场地边上的土坎、石阶上,远远地站着看。如果场地允许,一些怕挤的人会转到屏幕背面观看。这地方固然宽敞、清净,但屏幕上的画面左右颠倒,总不如正面直观自然。 乡镇上的惯例,放映前公社书记或镇长要讲话,内容无外乎感谢放映人员,宣布片名,亦或通知一些事情。影片多为国产,题材较多地反映农村阶级斗争、工厂抓革命促生产、革命战争。进口片极少,要么是朝鲜情感片,要么是越南战争片。正片之前,先放映几期新闻简报。当时流行说法是“中国片子新闻简报,朝鲜片子又哭又笑,越南片子飞机大炮”,对影片内容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 由于是露天放映,观众不仅要忍受气候变化,还得祈求天公作美。夏天看电影,露天坝经了一天的暴晒热气蒸人,观众一个个汗流浃背,“烧片”或换片时,举目四望,到处是挥动着的纸扇、竹扇和蒲扇;冬天坐在或站在露天坝里一动不动,凭借寒风侵袭,时间长了,无论你穿多厚,一身冷得冰凉。若是放映过程中天空中下起雨来,一把大大的油纸伞将放映机遮住,有先见之明的观众随即打开随身携带的雨伞,戴上斗笠、草帽,或披上蓑衣,没带防雨工具的便躲在屋檐下、大树下观看,实在没办法,要么冒雨硬撑,要么忍痛割爱提前离场。影片是否要继续放下去,放映人员通常根据雨量大小而定。雨小,继续放映;雨大,当场中止。若放映员宣部第二天会补放,大伙儿很快就散场。若第二天不再补放,观众便发出大大的宛息声,久久不愿离去。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散场的过程中,雨突然小了或住了,屏幕上猛然又出现画面,人流中猛的暴出一声“又开始啰!”,喜出望外的人群三步并做两步赶回放映场地继续观看。 看跑片是件有趣的事。有时两个镇当晚上映同一部影片,由于只有一个拷贝,前面一个镇放完一个电影胶卷后,马上派车将胶卷送到下一个放映点,谓之看跑片。看跑片最难受的是等片源。往往是放完第一个胶卷,第二个胶卷迟迟不到。在等待中,成年观众通常坐在或站在原地不动,独自回味或与人探讨也看过的电影情节,借此打发时间;孩子们静不下来,他们三五成群到场地周围空地上玩捉迷藏的游戏,或相约到公路边等片子。远远的有车灯出现,他们便打起精神看是否是运片车到了。汽车快到跟前还不减速,多半是过路车;若慢慢地停下来,又有人提着片子下来,人群中马上就传来“片子来啰”的喊叫,一群人随着提片人急匆匆往场内赶,怕动作慢了看不到开头。由于要等片子,看跑片所需时间较长,一部影片放完,得三四个小时。根据观众经验,跑片内容通常比较精彩,所以,尽管看完一部片子所花时间比正常状况下多出一倍,中途也没有人退场。这分执着,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也很难以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