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敏随笔:长假中的随想
作者系河南郑煤集团
“十一”长假,与亲人团聚,与朋友约会,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奢侈的项目,在假期都一一实现了。
与亲朋相聚,无非是问候、吃、玩、聊。中国人历来就有矜持、含蓄的传统,问候和祝福之类的话,在现阶段仍停留在手机短信,或网络信息方面的联络。也就是说还基本停留在“书面语”的形式上(十岁以下的小孩子除外),那些初为父母者都把对长辈的祝福教给孩子代劳,那些纯真稚气的童音往往把节日的气氛烘托得格外温馨。
吃。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除了显示在那些豪华的瓷质、甚至是银质、玉质的餐具上,还显示在独特的筷子文化,烹饪文化,等等的开发利用上。更有甚者是那些猴脑宴的享用者。吃活猴的脑子,我没有亲眼见过,单是“道听途说”,就有些毛骨悚然了。我曾经读过汪建中的《东方之饿》,文章中说:“中国人太看重吃了,原因在于被饥饿得过久,饥饿得害怕了。”以至中国人见了面打招呼都要说:“吃了么?”而那些富起来的,公款吃喝的,吃起来,更加厉害,而且是花样百出,大有吃尽天下“美味”的英雄气概。以前在报纸读到吃人体宴的照片,即一美艳裸体女子平躺在餐桌上,身上摆上各种菜肴,美其名曰:“人体宴”。看着这样的照片,真有些如入坠五里云雾不可名状。最近又在报纸上读到了广州有“模厕”餐厅问世,且生意火爆有文字和照片为证。单是看那模仿坐便的餐桌,胃里就有一种秽物上涌,更别谈就着那样的餐桌、那样的环境用餐,真不知道进到那里用餐的“上帝”们都是什么样的思维,什么样的胃口,真是吃得让人有些匪夷所思啊!
想想不算太远的历史吧!也就是三十几年前,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就有两三千万之众的饿殍,死在了漫长的饥饿之途,做了永远的饿死鬼。以至使现在一些“患了严重饥饿恐惧症的人,在富起来后,”灵魂与人性都产生了扭曲,大有吃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架势。有些花样翻新的吃客们,“下馆子吃饭,不喝饮料,而是要喝新鲜的人奶,老板于是弄来若干个奶妈,满足那些食客的需要。还有一些人,吃人的胎盘已经吃得腻烦了,就通过各种关系,高价弄到流产的胎儿,然后熬汤喝,说这很营养,养颜、健体又防衰老。而且,他们把这当作时髦,当作身份的体现”。更有甚者一个贫困地区的乡政府,因为吃,一年下来,竟欠下一个个体老板数万元的债务,三年下来竟也有十几万了。乡政府还不起债,竟然打起了官司。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吃”文化,吃出这等花样来,那些吃得腐败,吃得浪费的现象,就不得不令世人瞠目了。好在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政府上下有关部门的重视,智慧起来、富裕起来、强盛起来的中国人一定会在吃的文化上,真正有所进步,有所觉悟,有所节俭;真正地吃出素养,吃出文化,吃出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1999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灾荒史记》,期间这样综述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实已无计其数。数千年来,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普遍性。……战争也是造成灾荒的人为条件之一。中国历史上,掠夺战争相当频繁。……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自然灾害对于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中国人在连绵不断的灾荒中,因为饥荒而造成的数以千万人的死亡,朝政的不稳,乃至改朝换代已经是惯常的事情。历史上“人为食,骨为柴”的事,时有记载。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的是穷富差距的对比。
从狭义上说不同境况就有不同吃法。记得母亲曾经告诉过我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快咽下去,到肚子里就不苦了。”那是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吃饭,吃到了一块坏红薯,母亲惊慌着,生怕我吐出来,急中生智告诉我的。而我也是多年以后,在母亲回忆往事时,才知道这句话的。“富人一顿饭,穷人一年粮”,那些在吃上花样翻新的阔佬们也许不会想到这一层吧?!岂不知饥民饿到一定程度,聚到一定数量,也是会一呼百应,起来造反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有陈胜、吴广、洪秀全、李自成……等等为领袖的事例为证。无论是洪秀全的南京腐败,还是李自成的北京42天皇帝梦,或是敛财梦,他们最初都是打着为劳苦大众的旗号,或是平等的思想主张,如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
玩。玩的概念大概很是宽泛:小孩子的玩过家家、玩游戏,大人的玩扑克、玩象棋、玩麻将、玩博客……,等等不一而足的玩法,给不同素养层次的人们开辟了不同的休闲空间。旅游大概是众多玩法中最有意义、最具雅兴、也最能消费货币之一种吧?游山玩水,大概最早起源于皇帝,或者孔子?那时的皇帝出游,美其名曰:“祭天”,中华五岳的来历就在于此。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就曾经到过中岳嵩山,并留下了“万岁峰”和嵩阳书院“大将军柏、二将军柏”的传说;孔子周游列国后,归鲁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后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称。文人学士中喜游山水的就更不计其数,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经过30年考察写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今天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新时尚。
当代旅游的兴起,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八十年代,以后逐年升温。景点的开发,门票的飙升,都大有白炽化的程度。如今新开发的景点逐年增多,门票也番着翻的往上涨,这几年大多数门票都翻了几倍,由原来的一两位数,到现在的三位数。尽管如此,旅游的人数还是逐年递增。新华网河南频道10月8日讯 今年“十一”黄金周,秋高气爽,适宜出游,全省旅游市场呈现一派文明、和谐、有序景象。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8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68亿元人民币,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和23.6%。实现旅游综合效益32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3.4%。有朋友称长假期间出去玩的最深感受是排队:吃饭排队、看景排队、买票排队、上厕所排队。现在玩旅游的人多起来了,许许多多的这山那沟都开发起来了,人们的古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引来了一股不大不小的住宅和园林游的热潮: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山西灵县的王家大院,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庄园,河南内乡的清代县衙,苏州的园林艺术,……等等都给富裕起来的中国公民带来了新的玩法——旅游。
“十一”期间,到远处游玩因怯于人多“拥挤”,花费有太大的原因,也就免了。近处的,如嵩山的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等等景点,都是去过好几次了。因此,就索性在嵩阳书院后面的登山步道来回走走,感受一下中岳嵩山的灵慧之气;在书院河的石间小溪听一听叮咚的溪流,掬一捧清水,洗去面部的浮尘,清爽的面颊,纯净的眼眸,遥看秋色的苍茫,仰望嵩山的傲然;洗濯一下踏勘过无数曲折坎坷的双足,那种舒爽和惬意的漫溢,使人顿悟出祖国传统医学有关足疗的发明与智慧。
身边有众多不认识的游者经过,看装束,看行色,我猜得出他们不是本地人。他们是奔着中岳嵩山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嵩山所独有的,行走了亿万年的地质构造——按辈份划分为“五世同堂”的嵩山层石而来的吧?!游山玩水,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是普通民众在节假日选择的玩法之一。
聊。聊也是人类七情六欲之中,最重要的一欲吧!中国民间有“哑巴好说话,聋子好打岔”的俗语,就说明了人们的表达欲和了解欲是与生俱来的。 据说现在的大城市就有做“聊吧”生意的。即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一些因工作压力大,心情郁闷的“患者”可以到那里,通过谈心聊天,最终达到精神轻松,心情愉快的效果。
我们普通人,亲朋聚会。聊,是一个在自然而然中进行的项目,平时难得一见。见了,未免有些家常理短,远远近近的话要说。如:单位的效益、工资、奖金、福利、人、事、物,今年的收成……等等,这其中也隐含着诸多关心与牵挂,亲情与友情,甚至是几分暧昧、几分热情、几分艳羡、几分嫉妒,等等因素都含在这节日的闲聊之中。闲聊之中,一位朋友谈起她的单位和领导,语气富含着张扬,神态充盈着骄傲,眼里满含了希望的光韵。
这位朋友在郑煤集团公司工作,她所在单位担负着矿区,集团所属煤矿等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任务。2006年煤炭企业全面整合,企业深化改革,公司全面调整了单位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的调整,使她工作的单位由原来四面楚歌的暗夜,过渡到了晨曦里磅礴着朝阳,漫溢着生机和希望的组织群体。朋友说:我们单位这一届领导班子能力强:使原单位有些涣散、有些暮气、有些颓废的底板上,增添了朝阳似的辉光。单位的地盘扩大了两倍多,盈利翻了12倍,2006年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成功,2007年又通过了省级文明单位验收,我们的生活环境、精神面貌、福利待遇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高 ……
朋友侃侃而谈,脸上洋溢着会心的笑意,眼睛里漫溢着希望的光芒。我有些诙谐地说:你不是一直想找个单位跳槽吗?朋友说:不走了。在这样充满阳光的单位,干活舒心,为什么要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