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永发散文:打枣儿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0-11 11:22:57局矿快报 | ||||
我的家乡座落在泾河南岸。台田硷地虽比不得水浇良田,但这里避风向阳,日照时间充足。大自然的恩赐却给予了枣树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结出的枣儿皮薄肉厚,个个核小,营养丰富。不仅含糖量高,而且还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多种维生素和许多有机物,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味甘平,能补中益气,滋脾士、润心肺,养胃健脾、益血壮神。因而被誉为百果之冠。听老人们讲,相传康熙在位期间,一日微服私访路过此地,吃此枣,赞不绝口,于是每年枣儿收获时节都要晋贡于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从此,人们则自豪地称之谓“晋枣”。 打枣儿的活其实是很累人的。小伙子们上树扳住树枝很劲地摇;中壮年人扛着竹杆在树下打;老汉、老婆、姑娘、媳妇、娃娃们则不停地弯腰拾捡。一般忙呼一天往往是腰酸背痛,胳膊发麻,脖子发困。就连中午饭也不回家吃,常常是家里留下一人把饭做好后送到硷畔上来。尽管很忙很累,但人们却乐此不疲。因为,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唯有这枣儿能给他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老人们要靠它换回里外三新的过冬棉衣;家庭主妇们要靠它换回操不完心的油、盐、酱、醋;姑娘小伙们更是期待着用它换回时髦的装束;娃娃们也同样祈盼着靠它换掉开了口的旧书包。所以打枣儿时,没有象往常干活累了哀声叹气,困了表情严肃,色单调,味枯燥。而是笑声、嘻闹声,竹杆敲击树枝声伴随着枣儿唰唰的落地声,如同一阵喜雨有节奏地在山野、田埂上回响,交合成美妙的生活乐章。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诗人,定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如果你是画家,定能描绘出心旷神怡的迷人画卷。 晌午到了。送饭的队伍一出现,便会有人说声“歇下吃饭”。于是以家庭为单位,人们席地而坐吃起了午饭。而此时,树下草地上的气氛也随之更趋活跃。尤其是不安分守己的小伙们,和不甘寂寞的年轻媳妇们忘记了公婆、儿女们在场;忘记了平日的羞涩,似乎一下子从十八层地狱里解放了出来,喷发出回归大自然的放纵。语言放肆,打情骂俏,而公公婆婆们则知趣埋头吃饭,表现出眼不见为净的心态,任他(她)们为所欲为。有胆大的兄弟竟然妄为。和叫嫂子的远房耍起了象征男欢女爱的“溜枣胡”。他(她)们挑拣出最大最红的枣儿,放到自己嘴里吃净枣肉,然后拿出枣胡,追逐嘻耍着往对方嘴里塞。直急得对方大呼小叫,招来诨热的骂声,更有甚者,为了把枣胡塞进对方嘴里,双方搂抱在一起在草地上打滚,直到对方落个脸儿羞红才肯罢手。就这样,他们一边吃,一边耍,吃饱喝足了,便又操起竹杆,挎上篮子,精神抖搂地接着干,直到金乌西坠。 这种如诗如画的打枣儿的场面已定格为我记忆深处的往事了。自从在外边上学、当兵、工作以后,有近三十年我再也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不过每当枣儿熟了的时候,兄弟姐妹们都要给我捎些来,咀嚼这甘甜味美的家乡“晋枣”,我便会想起那醉人的打枣季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