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上涨 谁主沉浮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9 8:46:28betway手机官网 | ||||
煤价上涨 谁主沉浮 07--1--9
每年此时,都是煤电双方价格大战撕杀正酣之际,而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迈步,无疑再次唤起了煤炭企业抬高电煤价格的无限遐想。于是,各路煤炭豪杰高擎市场化改革大旗,各家比着叫价,使电煤价格一路冲高。
煤炭行业潜在产能过剩
2006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对煤炭、电力等行业的潜在产能过剩便发出了预警。认为这些行业目前虽然产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规模很大,存在潜在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云涛在2006年11月提醒煤炭企业,要谨慎对待可能出现的煤炭过剩。他认为,前几年煤炭产业投资增长迅猛,煤炭需求与煤炭生产能力逆向发展,使煤炭市场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和过剩压力。2005年年末,煤炭市场就已经显现过剩苗头。目前,我国现有煤炭产能和在建规模合计已达30亿吨,而到2010年煤炭需求约为25亿吨,过剩5亿吨。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濮洪九分析,2007年煤炭新增产能约为1.5亿吨,市场供需总量略显宽松。局部地区、部分煤种、个别时段供给过剩和紧张现象将同时存在。
而电力方面,今年供需形势继续缓和,供需总体平衡。预计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均12%左右,新增装机容量在7500万千瓦左右,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将继续下降,全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将在1.2左右。根据这些数据测算,今年电煤新增用量不过1.2亿吨,以煤炭1.5亿吨的新增产能,满足电煤新增需求绰绰有余。
人为因素推动煤价上涨
按理说,两个行业产能都存在潜在过剩,根本就不应该有涨价的预期。可偏偏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煤炭企业还是“狮子大开口”。
中煤集团明确提出5500大卡的下水煤由现行的363元/吨涨至420元/吨,每吨上涨57元。
同煤集团大友1号下水平仓价由现行的383元/吨涨至420元/吨,每吨上涨37元;直达煤车板价由现在的265元/吨涨至300元/吨,每吨上涨35元,且热值由现行的5600大卡降为5500大卡。大友6号车板价由现行的188元/吨涨至215元/吨,每吨上涨27元。
河南在涨价的同时,还伴随着停止供煤。郑州煤业每吨报价上涨50元。平煤、永煤出省煤炭每吨上涨30元,少数煤矿报出新增量每吨上涨40元的价码。
“今年的电煤价格上涨,不是资源需求在推动,而是煤炭企业的垄断在推动。”一位熟知煤电两行业纷争的业内人士在谈到煤价的疯涨时,既气愤又无奈。
据了解,河南、陕西等省份召集省内重点大矿研究制订价格攻守同盟,要求电煤价格统一上涨30元/吨。这种操纵价格的行为,严重背离了煤炭企业倡导的市场化原则。
在采访中,通讯员有一个突出的感受:今年电煤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归根于人为因素,有些涨价是跟风,更有甚者朝令夕改,言而无信,唯恐自己的要价不及他人。
对于煤炭企业提出的价格要求,电力企业只能被动接受。一位电厂的负责人说:“同煤集团的优质动力煤一直是电厂的抢手货,正因如此,同煤2006年直达煤的重点合同价格涨到240元/吨,而实际上,因为同煤不发煤,价格再次上涨25元/吨,达到了265元/吨。今年又要求调高到300元/吨。这样的幅度,即使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再高,也无法消化。”政策因素成涨价借口
今年电煤价格上涨,煤炭企业抬出了还原资源、环境、出口税率调整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在这些因素中,只有出口税率调整以及征收资源税政策出台,其他都在酝酿阶段,而这一切都成了煤炭企业涨价的借口。
此外,煤炭政策性增支因素增加。自国家税务总局2004年7月首次宣布上调陕西部分地区煤炭资源税以来,目前已有20多个省区上调了煤炭资源税。随着资源税改革的推进,资源税率可能将继续上调,这些增加的成本必然要向下游产业转移。
电力作为第一大煤炭用户,首当其冲。2006年年煤炭企业就是扛着“完全生产经营成本”的大旗,致使电煤价格一路飙升,给电力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如果今年电煤价格再如此疯涨,将会给电力企业造成更大的压力。
[相关评论]煤电应注重产业协调
刘辉
煤电的不和谐音,应该不会因为政府完全退出、市场之手调控而轻易消逝。近期,煤炭价格继续走高甚至创出历史纪录的舆论又起,让人预感煤电纷争在2007年仍将延续。
煤炭越用越少,作为反映其稀缺度的价格水涨船高,应在情理之中。但作为公用事业的电力,能不能像煤炭那样毫无顾忌地涨价?回答起来不仅不那么简单,而且还颇为复杂。既然无法实现价格上的实时联动,那么,煤电两大产业间只讲市场力量,不讲产业协调,路只会越走越窄。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应该让市场说话。但一味强调市场力量的教训并不是没有过。最早实现市场化的钢铁、家电、造船等行业,自2002年开始,对高钢价叫苦不迭。结果是七成以上造船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家电产业利润微薄,而钢铁业获得暴利。
目前,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不甚完美,行业发展的大起大落,是市场经济的症结之一。而要消除这一症结,产业协调应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学理论认为,解决产业利益争端,首要的是协调产业之间的关系,一个产业的发展不能以削弱另一个产业的发展为代价。而产业关系是否协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研判:一是看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协调。如果一个产业的大发展、高利润是建立在另一个产业的痛苦之上,这样的联系方式明显是不协调的。二是可以从供给是否与需求相适应来判断。市场中,协调的产业关系将使某一产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反之,则说明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不协调的。
各行各业的领导都应该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要有经济发展的全局观,而不是只顾行业利益和眼前利益。试想,如果煤电之争导致的后果是电厂无煤停发,其传导给下游产业和消费领域的风险是多么巨大。电力行业是用煤大户,“电亡”意谓着“煤寒”。电厂停运,看似损失的是局部,可对国民经济意谓着什么?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又有多大?又有谁真的敢担当“电亡”与“煤寒”之责!
市场经济,需不需要搞产业协调?这个看似常识性的经济学问题,其答案应该不难给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