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谁促成了中国煤矿人才危机的爆发

煤炭资讯网 2005-6-29 8:53:24    煤矿新闻
谁促成了中国煤矿人才危机的爆发

                                谁促成了中国煤矿人才危机的爆发
 


                                                //m.freebtg.com    2005-6-29 
       
    
    矿难不断的背后是文盲下井;文盲下井的背后是煤矿人才匮乏;人才匮乏的背后是煤矿高校纷纷改姓换名;高校改姓换名的背后是名列十大“恐怖”专业的涉煤专业;恐怖专业的背后是煤炭高校生源剧减;生源剧减的背后是煤矿人才链断裂,文盲下井;文盲下井的背后是矿难不断……
    中国煤矿业人力资源正陷入一个不断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而这怪圈形成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眼下,在很多煤矿企业中,下井挖煤的80%左右是农民工,根本谈不上专业素质。湖南某市79个乡镇矿,能看懂图纸的只有12人;其中1/3是文盲、半文盲。而且,很多煤矿的矿长、区队干部、班组长和专业技术人员文化水平也普遍不高,管理知识技术水平很差。甚至一些煤矿企业几乎没有正规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技术人员是在摸索中积累经验的‘土’工程师。 ”
    6月17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在一个名为“安全生产万里行”的会议上向中国煤矿业发出警告:如果再招不到大学生,中国煤矿将面临“灭顶之灾”。
    “‘灭顶之灾’这一带着浓厚黑色意味的词语从安监高层口中说出,本身就足以揭露中国煤炭企业已经达到了煤矿人才危机爆发的最底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胡姓人士称,煤矿企业人才缺乏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只是上至监管部门下至煤矿企业,都没能意识到其隐患所在,以致并没引起太多的关注。
李毅中口中的“灭顶之灾”并非危言耸听,据其通报:“2004年,全国GDP达到13.6万亿元,同时也有13.6万人死于安全事故,1亿GDP死亡1个人;全国人口有13.2亿,也就是说,去年1万居民当中有一个人死于安全事故。”而这其中,煤矿安全事故的狰狞面孔则越来越多地出现。
    “几乎每起矿难都可从人才匮乏方面找到原因”,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这样认为。而这些“原因”的背后又是怎样一个现实呢?通讯员调查发现:因为十多年来的漠视,中国煤矿业人力资源正陷入到一个不断恶性循环的怪圈,而这个怪圈正在让李毅中口中的“灭顶之灾”一步步变为现实。
    “文盲下井”挖出一串隐患
    “眼下,在很多煤矿企业中,下井挖煤的80%左右是农民工,几乎所有乡镇煤矿从业人员都是从农村来的。湖南某市79个乡镇矿,能看懂图纸的只有12人;其中1/3是文盲、半文盲。而且,很多煤矿的矿长、区队干部、班组长和专业技术人员文化水平也普遍不高,管理知识技术水平很差。甚至一些煤矿企业几乎没有正规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技术人员是在摸索中积累经验的‘土’工程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胡姓工作人员说。据其介绍,目前我国煤炭行业普遍缺乏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有的已经缺乏到不能维持正常安全生产的地步。
    “按照一般的安全生产保证条件,一个采煤队至少应配备采煤专业、机电专业、通风与安全专业3名技术人才,如果缺少一个技术环节的监督和指导,都可能引发矿难事故。”中国矿业大学谢教授分析说,“对于一个没有煤炭安全生产经验的人来说,即使重视安全生产,其控制事故的能力也远不及有丰富经验的熟手,事故发生的几率会更高。煤矿人才缺位将直接导致安全生产无人落实,这是非常危险的,使用文盲、半文盲下井采煤更是有无穷的隐患。”
文盲、半文盲下矿井,中国煤矿业人才危机真达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通讯员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一份研究报告上找到佐证。
    据这份名为“全国国有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调研报告(摘要)”的资料显示:“国有煤矿中采掘一线的工人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工,安全意识较低,特别是在经济效益较差的西部地区煤矿。农民工通常采用协议工的形式,一般在煤矿干几年,有的刚熟悉了工作,就卷铺盖走人,流动性较大,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人的不安全因素较为突出……目前国有煤矿中,大专以上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为60%以上。在近40个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
“矿难频发一定程度上是煤矿人才危机爆发的结果”,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路德信说,“目前全行业的人才短缺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出现了普遍性、持续性的问题,其滞后效应更是不堪设想。”
七八年招不来大学生
    “有家大型煤矿想招一名具有本科学历的煤矿总工程师,可找了一圈竟然没有一个大学生愿意进来。刚刚发生事故的辽宁阜新煤矿,已经七八年没进大学生了,在职的老大学生也都走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用举例的方式证明煤炭业人才引进的尴尬。
    据“全国国有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调研报告(摘要)”称:“由于煤炭行业的安全及其他综合因素,地矿类专业学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由几年前的40%下降到目前的5%。据9所原煤炭高校的不完全统计,1999年至2002年共有毕业生37931人,到煤炭行业就业的只有3538人,占9.3%。某矿业集团近10年流失人才900多人,其中技术人才270人,10年内未进1名大学生。"
中国煤矿企业何以沦为无人才问津的鸡肋?“这是煤矿企业当初忽视人才储备、轻视人才战略、漠视人才培育必然得到的惩罚!”中国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李直分析认为:“在改革开放前,煤矿企业清一色是国有企业,那时尚不允许中小私营企业主开采。沉疴在身的国有煤矿企业长期忽视人才的使用和储备,更谈不上人力资源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导致各种人才人心涣散,私谋他投。最近十多年,国有煤矿企业人才大量流失就是证明。”
    李还称,由于国有煤矿企业在薪资待遇、职位迁升、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吸引人才的优势,加上煤矿企业本身“风险”与“艰苦”同在,国有煤矿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难以获得大学生的青睐。而因政策发展起来的中小煤矿企业,大多都是只知尽快挖煤赚钱的主儿,在大学生和文盲民工之间通常会选择后者,道理很简单,因为支付的工资低廉。
    在国有煤矿企业哀叹人才难求的同时,另一种说法却让通讯员颇为惊讶:“其实很多中小煤矿并不急于甚至根本不想引进人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以前一个遇难矿工的赔偿只有几万元,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煤难事故和其他煤矿安全责任的处罚力度,增至20万元以上,但这方面的‘破财’与花在人才引进和安全投入上的成本相比要小得多,毕竟不是天天死人。”“如果引进一个人才,需要为其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工资保障、福利待遇、三险一金、职业培训、带薪休假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还得为因引进人才而购买相应的安全设备和技术,而通常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巨大。”
    “矿难死一个人所给付的赔偿,最多拿三个民工干上一两年所创造的利润就可以摆平,而引进人才和购买安全设备和技术,则需要三个民工干上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在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如果引进的人才哪天转身而去,买来的设备就会因为没人会用而成为一堆废铁。在这样的风险和成本面前,这些小矿主们肯定不干,还是用民工来得方便。”业内人士说。
煤炭院校改名换姓的背后
    据教育部向国务院办公厅呈送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加强煤矿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及有关情况汇报的报告”称,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煤炭高职院校有5所,合并设置的高职院校11所,并入高等学校后继续开办高等职业学院的13所,继续办有煤炭专业的中专学校8所,还有煤炭技工学校100多所。
    而据煤炭工业协会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曾经有不少带“矿”字头的高校,但后来都纷纷改成了“某某科技大学”,院校中的采矿专业也纷纷下马,由此造成了与煤矿相关专业学生的急剧缩减,大专以上的煤矿专业毕业生每年已减少到只有1万名。可是,这1万名煤矿大学生,进煤矿工作的也只有800人。
    煤炭院校真的改头换面不愿姓“矿”了吗?通讯员登陆几所涉煤高校的网站时发现他们的校史都颇雷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网站记载是:“……1958年分别成立了阜新煤矿学院、抚顺煤矿学院、辽宁煤矿师范学院和鸡西矿业学院。60年代初期院校调整,四校合并,定名为阜新煤矿学院,成为东北地区惟一一所煤炭高等院校……1996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并升格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华北科技学院和山东科技大学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涉煤高校为何纷纷改名换姓,不愿意姓“煤”了呢?知情人士称,这是因为近年来煤炭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不理想,成为冷中之冷的专业后便无人报考,生源缺乏让煤炭高校的许多专业都难以为续。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就将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高校发展挂钩,就业率低的专业就被限制甚至取消。对于这些煤炭高校来说,专业被撤销或者被限制,不仅会因声誉而影响其他专业的招生,更为头痛的是从政府手里获得的财政拨款和政策支持将大幅萎缩。”该知情人士称,“在这样的情况下,换个招牌或许更管用。”
    那么,在时下大学生就业形势颇为紧张的情况下,高校为何不愿意选择煤炭这一急需人才的行业呢?
知情人事称,煤矿企业收入太低是主要原因。据统计,目前国有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工资不足800元,最低仅300元。而中小煤矿企业雇佣的民工日平均工资是40元/天,一月收入1200元左右,之所以比国有煤矿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还高,是因为这些矿主们不再承担其他福利成本。
    “恶劣的工作环境,还要承担巨大的责任,这么可怜的待遇,谁去干?”这是众多大学生提供给通讯员的拒绝煤矿的理由。
而一个正在各高校BBS中流传甚广,名为“中国大学十大最恐怖的专业”的帖子则从另一层面说明了这一问题。该帖将“矿业加工工程”、“采矿工程”两大涉煤专业列为十大恐怖专业之首。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在受到了16年的教育之后靠这样的一个专业吃饭。
    至此,道理已经不辩自明:不重视人才而开出廉价的工资,当然难以受到大学生的倾心;人才缺乏导致安全事故上升,让大学生宁愿待业也不愿意冒险;就业率低,生源缺乏,煤炭高校不得已收缩煤炭专业,纷纷改名换姓,大办非涉煤专业以求生存……如此周而复始,中国煤炭业人才输送和培养机制就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来源:中国商报网站

 编辑:兰天



     编 辑:远帆
Baidu


     编 辑:远帆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