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煤城转型记 | |||||
煤炭资讯网 | 2005-5-30 9:40:44 煤矿新闻 | ||||
鲁南煤城转型记 //m.freebtg.com 2005-5-30 从空转到实转 5月中旬,通讯员一行来到地处鲁南的枣庄市。大家和市领导对话,与广大干部座谈,走田间地头,下工矿车间,一路所见所闻处处体现一个“转”字。 “转型”这个词,是通讯员在枣庄几天采访中听到和谈到最多的。 而从空转到实转则是枣庄市“转型”中最具内涵、效果最好的一种做法。 可以用来证明这一成功做法的数据很多。据资料显示:2004年枣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和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32%、61.8%和84.8%,增幅分别居山东省第6位、第1位和第2位。 然而,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从空转到实转,并非一蹴而就。 所谓“空转”,当地干部告诉通讯员,就是对“转型”战略的认识过程和全市上下统一思想的过程。 枣庄是我国最早开发的三大煤矿城市之一,可以说枣庄就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煤炭曾长期占据经济总量的80%以上,煤炭也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城市的“王牌”。然而,随着资源逐步走向枯竭,这张“王牌”正在失去昔日闪耀的光彩,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2003年6月,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实施城市转型的发展战略。 “城市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指经济的转型,还是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心理的转型。”市委书记马金忠告诉通讯员。“正因为枣庄是在开发煤炭资源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多年的煤炭资源开采中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依赖于煤炭资源的‘资源思维方式’和煤炭文化现象。这种狭隘和相对封闭的煤炭资源观和发展观,是城市转型的第一障碍,必须首先扬弃。” 因此,枣庄市在转型过程中,一开始就树立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思想,真正在非煤领域找生机、探新路,摈弃煤炭情结和对资源的依赖心理。 转型,最根本的是要有抓手,通过项目带动就是枣庄人找到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他们先从建设“三大基地”入手。市委、市政府将“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建材、煤化工”作为全市经济转型的主导和接续产业,发挥资源的存量优势,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了煤—气—化、煤—焦—化和煤电化联产,新上了一批大项目,逐步形成了以煤为依托,煤、电、焦、钢、油等一体化煤化工产业链条,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鲁南煤城”向“煤化工城”转变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目前所有在建的煤、焦、电、化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全市年可产原煤3000万吨、焦炭300万吨、水泥35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400万千瓦。 针对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的状况,他们重点培育发展了一批新材料、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电子信息等产业,并将其作为转型的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目前该市已有39家被省以上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一大批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正在逐步兴起。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市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已达488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就有126个,计划总投资454亿元。 大项目的带动,帮助枣庄市把转型真正落在了实处。 从黑色到绿色 当通讯员一行在山东薛城走下火车前往十公里外的枣庄市区时看到,在宽阔、笔直的马路两边,青草满地,鲜花盛开,加上蓝天白云,一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令人爽心悦目。 陪同的当地领导告诉通讯员,两年前枣庄还是一个被漫天烟尘所笼罩的黑色世界。据卫生部门的一份检测结果显示:枣庄市的粉尘浓度一度高达2084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446.3倍,成为全省尘肺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伤害着枣庄人民的身体健康,也严重地危及着枣庄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治污已成为一项最紧迫的任务摆在了枣庄人民的面前。 怎么治?枣庄市委、市政府一班领导人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意义,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终于找到了破解去“黑”变“绿”的良策。 “不让一缕烟尘飘入天空,不许一滴污水流出厂外,不准一声噪音干扰周围群众”———————这是腾州新源热电公司给自己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2002年初,该公司在新上两台热电联产机组的同时,一次投资1亿多元资金购买了两台国内最先进的电除尘设备,确保热电联产机组从投产第一天起开始就基本上实现了烟尘零排放,粉尘回收率达到99.8%,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山东盈泰集团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畜牧业集团企业。近年来,公司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型循环产业链条,积极探索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信息化养殖基地建设的新路子,使企业的规模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还有兖矿鲁南化肥厂、榴园水泥公司、市中工业园等七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正是通过这些典型的带动,又涌现出了海化薛诚焦化厂、燎原水煤浆公司等38家发展循环经济骨干企业,从而带动了全市循环经济的开展。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兰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