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需求增长趋缓
煤炭需求增长趋缓
05--12--15 (一)从需求来看,煤炭行业投资压力减轻。 中国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大行业是其煤炭的主要用户,年消耗煤炭占煤炭总消耗量的80%左右,这四大行业的需求变动决定着煤炭市场的基本走向。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到位,电力、钢铁和建材行业超常增长势头得到了遏制,煤炭需求增长趋缓。 发电用煤需求紧张局面缓解。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05年电力供需形势分析报告》,按照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GDP增长8%,全国电力消费增速大体在12%左右,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24220亿度,总的发电能力与电力需求基本平衡,但受区域、时段用电不均衡影响,全国电力供应还将有一定的缺口,但比去年将明显降低。从各方面提供的信息分析,2005年电煤订货数量大于实际需求,随着电煤合同兑现率的提高,电煤供需紧张局面趋缓。今年国家开始清理违规项目,控制近期新开工的电站规模,从2006年开始,全国发电用煤增长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2005年的电煤需求量预计为11.6亿吨,比2004年增长1.75亿吨左右,增幅为17.6%。 钢铁行业用煤需求放缓。从总体上讲,我国钢铁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将有效地抑制钢铁等生产资料过旺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2005年全年钢的产量将达到3.05亿吨,其全年的煤炭需求量将达到2.84亿吨,比2004年增长3000万吨,增幅为11.7%低于2004年的增长水平。 水泥行业用煤需求趋于稳定。预计2005年全国水泥市场总体趋于稳定,产量将在10亿吨左右。此外,水泥市场竞争激烈,去年末出厂价格比年初平均下降逾13元/吨。据中国建材协会统计,2004年全国有1900多家水泥生产企业停产或产量下降,占全部(5700多家)水泥生产企业的1/3;再者,国家加快建材行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降低能耗,进而使其煤炭消耗强度下降,对煤炭的需求增长放缓。 焦炭行业用煤需求大幅下降。目前,我国焦炭产能已经过剩,根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05年全国焦炭产量将达2.8亿吨,按照目前消耗水平计算,这些焦炭足够生产4.3亿吨钢。国家对焦炭出口实行配额制度,出口受到限制。为减轻环境压力,一些地区开始有计划地关闭小焦化厂,2004年山西省关闭了553个焦化企业,取缔土焦4000多坑次,削减焦炭产量4000万吨。焦炭产量大幅度减少,必然带来炼焦精煤需求的下降。 (二)从供给来看,产能不足仍将推动投资增长。 我国煤炭资源从总体上讲比较丰富,但精查储量不足。目前可供建设的大中型矿井的精查储量大约在300亿吨左右,仅可以设计建设1.6亿吨规模的矿井。估算到2020年煤炭精查储量缺口为1250亿吨,详查储量缺口为2100亿吨,普查储量缺口为6600亿吨,需要投资400亿元以上;加之资源管理工作滞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紧张局面加剧。 从供应看,煤炭安全供应能力缺乏保障,长期稳定供应受到威胁。首先,近年来现有各类煤矿大多数处于满负荷和超负荷生产状态。“十五”期间开工建设的煤矿,大多要到“十一五”才能投产。目前乡镇小煤矿产量增幅较高,其产量和增量已分别占全国的35%和60%,但由于其技术与管理水平低,安全生产受到制约。据统计,全国目前具备安全生产能力的矿井产量只有12亿吨,仅占2004年煤炭产量的61.35%;4亿吨的能力需要进行安全系统改造,1.5亿吨的能力安全状况不达标,还有2亿吨能力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需要关闭。 运输瓶颈制约严重。我国跨省区煤炭调运量约占煤炭消耗总量的1/3,多年来铁路部门一直把煤炭运输作为重点,在运力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煤炭运输实现了较快增长,目前煤炭运输占到铁路货运能力的45%以上,由此也造成与其他物资争运力的矛盾愈加突出。2004年大秦、侯月两线通过改造,使运往华东地区的下水煤的能力有较大增长,但石太、京原、丰沙大等其他运煤通道基本无新增能力,均处于超负荷状态。晋东南煤炭外运能力十分紧张,特别是增加铁路直达华东、中南地区的煤炭运力比较困难。煤炭市场将继续呈总体偏紧态势,部分时段、部分地区和部分煤种的供求矛盾将比较突出。 在电力需求持续高升的驱动下,煤炭已经超能力生产2亿吨,考虑到部分老矿的资源衰竭和资源浪费、安全生产条件差的小煤矿的关闭,预计今后每年至少需要新增1亿吨生产能力。这样在2010年生产能力可以达到22亿吨,2020年达到27亿吨。 (三)煤炭开发热点。 一是对煤炭深加工生产能力的投资。我国煤炭总产量约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1/3,而创造的GDP不足世界经济总量的5%。可积极开发煤炭气化液化等产品的升级换代技术,稳步实施以煤炭气化液化为核心内容的多联产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系统,逐步实现煤炭的清洁生产和清洁利用。二是加快发展煤电钢联合企业。在大力发展坑口电站、鼓励煤炭联营、变输煤为输电、缓解运输压力的同时,要通过资产重组,在全国组建若干个煤电钢大型联合企业,使上游煤炭行业能够分享到加工增值的利益,进而推动煤炭产业链向下游延伸;而且还可以使电力和钢铁行业不致因煤炭焦炭资源的紧缺而导致生产的不稳定和利润率的下降。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西部煤炭网 晓 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