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与预测 |
|
煤炭资讯网 |
2005-1-14 9:16:12 煤矿新闻 |
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与预测
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与预测 |
2005-01-14
2004年,随着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的积极落实,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初步预计全年经济增长9%左右。工业、投资、金融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落,价格上涨仍处于可承受的范围内且压力趋于减小,一些经济生活中的薄弱环节有所加强,经济增长中一些不协调和不稳定因素趋于改善,这些均表明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
展望2005年,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依然看好,我国经济将会继续沿着新一轮快速增长的轨道稳步发展,宏观调控的积极效果将会进一步显现,经济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将进一步提高。针对经济增长仍存在较明显的结构性失衡和机制性障碍,明年政策取向宜采取“结构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即总体政策是“进中求稳”,保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同时,体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导向,财政和货币政策体现总量适度调整和结构优化并重,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换。
一、2005年经济增长分析与预测
新的一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继续趋好,但仍面临一些长期结构性矛盾和一些短期问题的约束。面临的主要短期问题有:农民收入增长难免会再次出现回落,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消费增长小幅放慢,出口增长明显回落等。因此,预计明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有所回落,GDP增长为8%—8.5%,这主要是因为投资增长将继续放慢以及出口增长将显著下降。预计全社会投资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左右,出口增长10%—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左右。
1、在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投资增长有望实现“软着陆”,初步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加强投资需求调控仍是明年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投资增长趋势如何,关键在于宏观调控力度的准确把握。首先,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给企业更多的投资自主决策权,使明年投资增长的总体环境趋于宽松。其次,明年投资调控总体上仍将继续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这将保证投资增长实现平稳着陆。一是针对当前投资调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的情况,明年政府仍将会继续把紧土地和信贷两大闸门,从源头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二是继续加强对钢铁等过热行业的调控,这些行业投资增长将继续大幅回落。受信贷紧缩政策、实施和完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及自发性需求增长将放慢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将会继续放慢,并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相关行业投资继续回落。在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及需求显著降温的作用下,汽车投资将会明显降温。三是由于国家在加强对过热行业投资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对农业、煤电油运等薄弱和瓶颈部门则采取了各种“保”的措施,因此,这些部门明年投资增长将会继续快速增长。总体上看,明年投资增长率有望回归到适度增长区间,但同时也要注意,今年5—8月货币信贷投放的减少对投资增长的滞后影响,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显现。10月份货币供应量M2的增幅已回落到13.5%,降到了我国通货紧缩时期的水平。货币政策相对偏紧已对企业流动资金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种局面如果僵持下去,对明年投资自主增长机制将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稳健的政策操作是保证明年投资正常降温的关键。
2、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但增幅会比今年略有回落,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左右。在各项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作用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及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我国整体消费稳定增长的局面正在形成,这将使2005年消费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在深层次问题对消费增长的制约还没有根本缓解的情况下,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新问题有可能对明年消费需求进一步回升产生不利影响。一是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呈明显下降趋势。受经济景气回落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影响,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受到明显影响,消费者预期指数和信心指数一路下滑,从去年12月份到今年7月份已分别下降了4.8和4.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预期和信心是影响未来消费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这两项指数持续下降预示着明年消费持续回升的难度较大。二是目前消费信贷紧缩政策已开始对汽车等消费增长形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近来加息措施的出台,对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可能会形成更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明年随着对房地产投资和价格调控力度的加大,对住房消费的影响则可能更为明显。三是就业形势尽管有所好转,但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这对消费需求增长仍有较大压力。四是今年农民增收十分明显,但明年要保持这一态势将十分困难,因受政策效应递减及农产品价格可能回落等因素影响,明年农民收入增长将会明显回落,这将制约农村消费的增长。
3、外贸出口将会明显放慢,但仍然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预计增长10%—15%。外贸出口增长的回落主要是受基数过高及入世效应递减的影响,外贸出口的降温符合预期。然而尽管如此,2005年仍然有较多促进出口增长的积极因素:(1)由于美国、欧盟、日本经济继续处于恢复阶段,其内在增长的稳定性有所加强,因此,明年全球经济将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我国出口形成较好的支持。(2)高油价尽管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性形成了一定压力,但预计明年这一影响会有所减弱,原因是全球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力有明显提高;预计伊拉克政治局面会有相当的缓解,俄罗斯国内形势也会趋于稳定,再加上沙特原油仍有一定的增产潜力,这些因素有可能引起明年油价出现阶段性回落,从而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会起积极作用。(3)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对我国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会促进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平。
4、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虽然今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的目标有望实现,但明年的就业问题有可能更加严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力资源增长的高峰期,在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累积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无法根本缓解的情况下,一些新的就业问题还将突显出来。一是宏观调控对就业的影响在明年将会有所显现。据有关专家测算,经济增长放慢使2004年减少115万个潜在就业岗位,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上升为4.5%。明年随着投资增幅回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放慢,就业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农民工增加就业的难度会增大。据劳动保障部《2004年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进入第三季度,私营及个体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已经出现下降趋势,与上季度相比,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0.6和1.3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小企业为我国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用人需求减少,必然会使整个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此外,随着一些项目的停建、缓建以及继续严格用地审批,控制形象工程等,农民工就业和前几年相比会更加困难。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据统计,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12万人,初次就业率仅为50%左右,今年高校毕业生280万人,到6月底平均签约率为60%,再加上明年毕业无法就业的学生,累积的就业问题将越来越大。三是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增大。据测算,2004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105万人,普通高中毕业生100万人,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90万人,这些因素越来越成为城镇失业的重要来源。
5、通货膨胀压力将逐步缓解。2005年物价指数将会稳中趋降,通胀压力将会明显减轻。今年进入7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明显减缓,其中7、8两月同比分别上涨5.3%,9月份上涨5.2%,比8月微降0.1个百分点,10月份上涨4.3%,比9月份大幅回落了0.9个百分点,影响这轮价格上涨重要因素的粮食价格当月已回落至上涨10%。由此可以确认,四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已经出现拐点性变化。2005年价格总水平仍将会稳中趋降:一是随着粮食增产,粮食价格将会继续稳中回落。粮价回落将对通胀的拉动力显著下降。二是房地产、钢铁等过热行业的投资继续降温将对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形成相当大的约束。三是消费需求难以加速上升、产品供应充足等决定了市场总体环境仍是供大于求,这将约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以及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涨。四是尽管各地对服务价格上涨存有相当强的预期,但其上涨力度是可以控制的,政府加强对服务价格(特别是公共服务产品价格)的控制仍然十分必要。
二、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为了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以及针对此轮经济过热的特殊性,我们建议,在经过今年“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践后,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应为“结构导向的宏观调控政策”。总体政策是“进中求稳”,保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同时,体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导向,财政和货币政策体现总量适度调整和结构优化并重,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换。 1、笼统地提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我国这轮经济增长的复杂性不相适应。由于存在短期性的增长严重不平衡和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倘若采取完全中性的政策措施,结果是热的降不下来,冷的还是上不去。“有保有压”政策在此轮宏观调控中不仅是一种调控艺术的完善,而且也体现了增长结构的差异性,因而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坚持。
2、以增发国债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明显转型,但考虑到它在公共投资、结构协调和战略调控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强化其结构导向的功能,一方面继续发挥其直接参与和间接引导经济发展中的战略结构调整计划的作用,另一方面则保持其一定的年度指标额度以便对可能出现的国内外重大经济和社会风险进行及时调控。 3、货币金融政策取向趋于中性但要体现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导向。一方面,货币政策总体趋于中性,主要是控制一些行业的投资泡沫,对房地产、钢铁等过热、金融风险大的行业要继续采取适度偏紧的“窗口指导”取向,并采取结构性升息措施(提高房地产贷款利率等);而对其他行业采取中性的货币金融政策。另一方面,与财政政策相配合,支持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1、继续采取积极的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一是扩大财政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和对农村教育的支出力度。近几年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大幅增长,为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创造了条件,明年可考虑新增国家财政支持300亿元,支持农民增收和减轻农民负担。其中100亿元用于扩大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支出,100亿元用于减免中西部贫困和低收入农民家庭的学杂费支出,100亿元用于中西部地区农业税减免。二是继续降低农业税税率,国家财政补贴100亿元给中西部省区,其余的缺口由各省级政府支付。 2、继续加强和完善土地调控和信贷调控的杠杆作用。继续从严控制非农业用地的供给,抑制房地产和城市建设过度扩张,从源头上继续遏制投资过快增长。继续冻结豪宅和高档娱乐设施、形象工程建设和钢铁等过热行业的土地供应;通过清理整顿、合理规划等调整存量的办法增加必须的土地供应量。信贷供给要体现结构优化导向,从两个层面做到“有保有压”,一是对过热行业如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继续保持现有的紧缩措施,房地产过热如果继续发展,可采取结构性升息措施,即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房地产企业贷款利率,而对非过热行业特别是弱势产业和中小企业要采取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二是对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要区别对待,也要体现“有保有压”,对过热行业中有利于内部结构优化的土地和信贷供给均要适当放松,如对中低档住房建设的土地供给和资金需求要尽可能满足。与此同时,对违规投资的企业既要依法从严查处和整顿,又要引导其规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3、加快公共部门和垄断部门的改革,规范公共部门和垄断部门的管理。对公益型部门可以放松投资管制,引入社会竞争,但必须体现“非盈利性”,加强政府监管,防止公共资源部门化或企业化,损害广大消费者利益。继续深化电力、铁路、电信等垄断部门的改革,尽快出台《反垄断法》,政府从依法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价格监管等方面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管理。 4、深化投资和银行改革,提高社会投资效率。落实并细化《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重点是明确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权限及规范各自的投资行为,促进社会投资结构优化和效率改善。加快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推进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进程,为以利率为中心的金融调控创造体制基础;建议成立国家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加快地方商业银行的民营化。5、积极促进就业和消费增长。采取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扩大投资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对就业促进很小的投资项目需严格控制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相反,对就业促进大的投资项目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进一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门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抑制大城市住房价格的上涨,同时改善其他条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消费增长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在严格控制房地产投机“炒作”的同时,支持和满足住宅大众消费增长,降低汽车消费税费率、规范和促进汽车消费信贷发展、鼓励经济型轿车消费等措施,促进汽车大众消费快速稳定增长。二是为减轻三大“黄金周”旅游的运输及其他服务的负荷,建议将每周休息两天改为休息一天,剩余一天一起移至月末,一次休息四天,变成月月“黄金周”,并适当延长春节休假时间,这样既可减少旅游服务设施的投入,又能提高消费效率。三是继续加大整治食品、建筑和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6、编制好“十一五”产业规划和区域规划,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对产业升级的战略指导作用,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十一五”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要体现两大战略重点:一是确定重化工业化阶段的产业重点,二是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对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和电子工业等战略性产业要制定国家中长期规划,在政策上予以促进和引导。中部地区是我国下一阶段的区域发展重点,它对逐步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缓解“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因此,在“十一五”时期可采取“发挥东部优势、积极支持中部、稳定发展西部”的区域发展策略。
|
[ 出 自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
|
|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