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博弈机制面临巨变持续40年的煤炭订货会酝酿改革,交锋战场将从计划转向市场 虽然2004年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下如期召开,但综合各种迹象显示,这种持续了40年的煤炭分配方式有可能在2005年取消,煤炭电力两行业的交锋战场,将从计划意义浓厚的“煤炭订货会”上全面转移到“市场经济体制”中来。 40年历程,煤炭和电力两大行业始终无法挣脱由政府牵着的缰绳,无论中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还是市场。 但是,这种格局有望在2005年得到改变。 在过去的40年里,煤电这两个上下关联紧密的行业,总是在政府主持之下,在一个40年不变的地方(全国煤炭订货会)交锋,而交锋的激烈程度则反映出当年全国煤炭和电力的供求形势。 改革就将从“煤炭订货会”上着手。 虽然2004年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仍然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下如期召开,但综合各种迹象显示,这种持续了40年的煤炭分配方式有可能在2005年取消。 张国宝,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曾连续5年负责全国煤炭生产和煤炭订货工作。在5年之前,张就大声疾呼,要改革煤炭订货的方式,而在“2004年全国煤炭订货会”上,张再次表达了改革煤炭订货方式的设想。 “我希望从明年开始,能够用其他的办法来代替煤炭订货会的形式。”张国宝说。 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办法? 国家发改委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局有关人士在接受通讯员采访时称,“正在广泛地收集意见,目前还没有成型的改革方案出台。”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鉴于目前的煤炭和电力供应紧张、煤电两大行业交锋激烈的局势,改革已成定局。 政府协调乏力 当煤炭行业代表在“煤炭订货会”上掀桌而起的时候,就意味着由政府牵着的缰绳已经越来越脆弱。 延续了40多年的全国煤炭订货会,是中国最大的物资分配订货会议之一。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在协调铁路、电力、冶金等部门的融合,合理配置煤炭资源,平衡地区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需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数据显示,每年全国煤炭销售总量的70%以上都在订货会期间确定,涉及近8亿吨煤炭,合同金额近2000亿元,参加单位包括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石化、机车、有色、建材等各大行业、各省市重点煤炭产运需企业几千家,参会人员达到数万人。 但是,这种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分配模式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日益显得力不从心,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煤炭需求激增,煤炭资源变得越来越紧俏之后,在订货会上长期处于弱势的煤炭企业开始向电力企业叫板,使煤电两大行业之间摩擦日益剧烈,而政府部门的协调已显得越来越无力。 在经历了2003年订货会上的“掀桌事件”之后,2004年的煤炭订货会上煤电两行业的矛盾似乎有所缓和,截止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电煤订货会上的订购合同,较2003年提高了1倍。 但这个令各方都较满意的结果并不是因为煤电两大行业的矛盾已经解决,而是因为政府换了另外一根“缰绳”。 2003年电力行业坚决不接受煤炭行业涨价的要求,而在2004年,煤电两大行业皆大欢喜———发改委在订货会前对煤电双方进行了多次协调,并首次出台了煤电价格联动的政策,允许发电用煤价格每吨上涨不超过12元,同时允许发电厂上网电价每千瓦上涨7厘。 煤电体制问题 事实上煤炭定货会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发现煤炭和电力两大行业长期交锋背后的深层体制问题。 中国煤炭行业的现状是,行业极为分散,规模效益极差。没有形成产、运、销一体化综合经营体系,经营效益受外部条件制约严重。中国现有大大小小各类煤炭企业3万多家,平均每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0.01%,市场集中度太低。2002年,中国最大4家煤炭企业市场集中度不到10%,最大8家企业市场集中度不足15%,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由于煤炭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的问题,国家于1993年放开了煤价,让煤价走向市场。但是煤炭作为基础性资源,在2001年以前,国家在电煤价格上留了一个“尾巴”,即电煤价格由国家计委确定指导价,之后由企业协商,政府出面协调。因此,可以说煤价一半市场化,一半计划。 这种定价机制显然与煤炭供应紧张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矛盾。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大幅提升。2003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而据中国煤炭行业协会的分析,这种紧张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该协会预计,从2004年开始,全国煤炭每年新增的消费需求将在1亿吨以上。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在这条市场经济法则之下,煤炭的供应价格大幅度上升。长期在亏损线上挣扎的煤炭行业,一下子因为煤炭供应紧张的而改变了行业命运,但电力行业却无法接受这种转变。 中国火电企业的发电能力占了电力行业的70%以上,而火电企业的最主要的成本是燃料(电煤)成本,电煤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61%左右。 电煤价格上涨,电力企业成本增加,但电力的价格却没有放开,这显然令电力企业十分痛苦。 中国最近一直在实施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目标的市场化改革,但由于内部需要消化的改革成本庞大,因此改革的进展有限。 与此同时,电力行业还要承担支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职能———对于那些无法承受电价市场化的企业,电力行业必须在政府的要求下对电力价格作出让步。 最典型的例子是针对化肥行业的电力用价。2004年元月2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商务部、铁道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化肥生产供应工作稳定化肥价格的紧急通知》,《通知》中提出对化肥生产用电实行优惠电价,保证化肥用电价格稳定———这种优惠政策,对化肥企业可谓喜出望外,但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并不是好事。 显然,在政府主导之下的电力定价机制,也是与电力的供求关系相违背的。2003年,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缺电现象,发电企业要求上调电价的呼声很高,但电力的价格仍然牢牢掌握在政府的手中。 既然终端的价格无法放开,电力企业只有寄希望于煤炭行业在煤炭价格上作出让步,因此“煤炭订货会”便成为了煤电两大行业的战场。 交锋战场转移 不过在2004年的“战场”上,煤电两行业交锋并不激烈,原因是在电煤价格上涨的同时,电力上网价格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上调。 但在煤电供求关系已经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依靠政府干预保持的价格体系,显然难以维持长久,一旦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个由政府牵着的缰绳将会变得十分脆弱。 “解决问题有两条途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冯飞博士认为。 一是杜绝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真正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供求关系,在煤炭和电力两个行业建立规范、通畅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资本在符合产业政策、安全标准的前提下进入煤炭、电力市场。 二是打破行业界限、地域界限和所有制界限,提倡和鼓励发展煤电合营的模式,或形成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的战略性联盟,一方面解决了煤炭企业仅提供初级产品的问题,延长了煤炭企业的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保证了电力企业煤炭价格和供应的稳定性,减少了供应环节的风险。 多种迹象显示,国家正在寻求通过上述两条途径来解决煤电两大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争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欧新黔最近提出,煤炭工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改革传统的国家集中组织煤炭订货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倡导和鼓励煤矿与用户签订中长期合同,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真正实现由供需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协商定价。 而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则向各中央企业负责人提出要求,中央企业的投资不要全涌向发电行业,希望各家发电行业能够联手发展煤炭生产。 如果上述目标能够实现,则煤炭电力两行业的交锋战场将从计划意义浓厚的“煤炭订货会”上全面转移到“市场经济体制”中来,而煤电联手发展煤炭生产的计划,则有望使煤电两行业化敌为友,共同推进煤炭和电力供应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