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郑煤集团所属大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截至10月26日,此次矿难已造成122名矿工死亡,另有26人下落不明,搜救和善后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人称,大平矿难是今年以来全国最严重的事故。但此次矿难与常见的安全生产事故相比,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平煤矿并非非法小矿,二是事故发生在煤炭市场供应短缺的背景中。这两个特点,也许有助于找到遏制矿难频发的方法,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我们不能说有关部门对减少矿难没有采取措施。但今年前9个月共有4153人死于煤矿事故,又使人感到现有的手段方法仿佛还不那么管用,与煤炭安全生产有关的管理工作仿佛仍走在老路上。或许还可以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相似的原因导致相似的事故中化为冤魂,血的教训并没有被真正吸取,彼伏此起的矿难并没有真正走进人们的记忆。
若矿难没有走进记忆,成为记忆中的不可触摸之痛,人们就会习惯于最宝贵却轻易逝去的生命被不断地换算成若干货币量,就会麻木于生动活泼的血肉之躯被不断地抽象成死亡统计报表上冰冷的阿拉伯数字。若矿难没有走进记忆,成为记忆中的不可触摸之痛,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就难以在管理者心中成活,责任者与死难者之间的因果关联就会发生断裂。与矿难屡屡发生同样令人费解的是,主管安全生产的依旧在主管安全生产,死亡人数达到或未达到安全管理指标的责任人,依旧在做着“太平官”。
矿难中的死难者,大多是卑微而不幸的劳动者,但他们同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死难理应成为生者的记忆,成为历史的记忆。这种记忆,是走出事故发生─治理整顿─事故再发生─再治理整顿的怪圈、摆脱矿难的低水平重复、寻求生产长治久安之策的必要心理基础。
让矿难成为记忆。只有矿难真正成为记忆,矿难才可能更多地存在于记忆之中,而更少地发生在现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