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省煤矿安全工作事故频发。仅在“4·20”东海、“6·20”城子河、“7·8”鹤岗三起特大事故中,就有192人丧生。每一起事故,惨不忍睹,遗害深重。
今年,截至6月20日,全省煤矿安全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00多人。其中,七台河市年初至今、鸡西市4月份以来消灭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双矿集团公司5月份重伤以上事故为零。
———这组数字对比,传达着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我省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走出低谷,出现了稳定好转的势头。成绩从何来?从惨痛的教训中来,从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的决策中来。
近些年,我省煤矿企业包袱沉重,设备老化严重,安全欠账过多,形成煤矿安全事故高发的“漏斗”。一方面人命关天,一方面事故频发,给我省形象抹了黑。年初,时任省长的宋法棠当机立断,要求抓紧时间调研,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有针对性地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问题。就任省委书记后,他更把抓好安全生产确定为全省六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省长张左己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也是安全工作会议。副省长刘海生先后组织专家、煤炭企业、安全主管部门和各地市负责安全工作的主要领导,召开了四个座谈会,历史地分析了煤矿安全事故的成因,归纳症结性问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鉴于此,3月末,经省政府常务工作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的决定》正式向全省下发。《决定》强化煤矿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四大煤城设专管煤矿安全生产的副市长,年产煤炭30万吨以上的县(市、区)和10万吨以上的乡(镇),设专管副县(市、区)长和副乡(镇)长。强化煤矿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机制,对矿长、安全管理人员、井下作业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培训提高安全技术人员配备的标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省属国有重点煤矿企业按每吨煤2元标准,足额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资金。以“一通三防”为重点,建立质量标准化管理机制。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
如果说,我省抓煤矿安全生产的招法,从前是盏盏烛火,那么,《决定》就如同满天阳光,直射千米井下,万米巷道,照亮了空空的“黑洞”。防灾、抗灾、管理、人员,扣紧这四条,就遏制了煤矿事故的“命脉”。
省政府先后向上争取和投入近3亿元资金,用于补回煤矿安全欠账。七台河市印发了《地方煤矿瓦斯煤尘责任事故行政处理暂行规定》,双矿集团下足工夫挤净安全工作的水分,鹤岗市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屡登台阶。煤矿安全这匹一贯脱缰的“野马”,第一次中规守矩,向主人低头了。
前些日子,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来我省检查工作。副局长赵铁锤评价:“黑龙江省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全国首创。”他建议,全国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在我省召开,全面推广我省的经验和做法。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来我省检查工作的监察部副部长陈昌智,多次充分肯定我省的做法,称赞“给全国带了个好头”。
事实证明,长效机制立竿见影,我省煤矿生产搭上这条船,初步实现了“软着陆”。这“阳光”照亮了“乌金”,成为万千“掘金人”的保护神。让“安全”之树根深叶茂——代结束语 李飞
煤矿安全生产,一个严肃的话题。“6·20”等一系列惨痛事故的阴影,使这个话题异常沉重。
国家完备而厚重的法规,到基层变“薄”了;省里震耳的警钟声,到具体单位变“弱”了;专题会议、执法检查过后,风头又“歪”了。根源何在?在于我们习惯了“马后炮”。一旦发生事故,普通员工醒了,领导愧疚了,教训也来了。但是,和血肉横飞的事故本身相比,再好的所谓经验,再深刻的所谓教训,都显得微不足道。
“安全生产月”里,通讯员随同省政府有关部门到几大煤矿检查。“多出煤就是硬道理”的大牌子摘了,安全质量检查工作中的水分挤干了,该补回的安全欠账到位了,“抓安全就是保官”的思想转变了,专职的安全一把手上任了。这些变化,是我省创建煤矿安全长效机制的结果。职能前移,追本溯源,让生产更加安全,让矿工既?涣餮共涣骼帷?
长效机制“着陆”的关键在人。反思一次次事故,除了安全设施不过关等“硬性”原因,安全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只有在这些“软性”方面下足功夫,安全生产才能根深叶茂。
据此而言,聚焦安全,我们只是为“移山”挥动第一铲。只有全省上下持之以恒,往日的伤与痛才能永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