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时期,关于电煤价格的纷争,随着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引
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究竟谁是谁非,媒体当然不是裁判,但媒体的报
道却可以引导公众的视线、引发公众的思考。
通讯员在众多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选择报道比较充分、较有代表性的
新华社5月23日“煤电价格之争难断今夏我国大部分地区缺电成定局”,
《人民日报》5月19日“关注煤电价格之争”和《21世纪经济报道》5月
26日“煤业电业剑拔弩张发改委电监会三道金牌敦促”三篇报道,对其
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进行简单梳理,以飨读者。
一《通知》效果如何4月12日,国家发改委给山西省计委和五大电
力集团发出128号通知文件,要求电煤供需双方企业务必于今年6月底以
前,按照国家贫瘦煤、无烟煤每吨提高8元,大同优混每吨提高2元的协
调意见,签订电煤订货合同,落实运输计划。《通知》强调指出,在该
通知下发前已签订的电煤合同继续有效,不再改变;6月底以后未签订
订货合同的企业,后果自负。通知发是发了,效果如何呢?
《人民日报》的报道指出:今年实际煤价基本没涨。报道进一步分
析说:“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个价格(指发改委协调价———本报通讯员
注)基本没被接受。据最近刚刚签订的合同,大同供给华北电力的830
万吨电煤每吨涨2元,其余维持去年价格。对于年产约4000万吨的大同
来说,仅这点煤涨价,实在不能算什么;开滦维持去年价格,接煤方却
不提货;兖矿煤计划内维持去年价格,计划外每吨涨15元;相反,中煤
集团从4月起执行淡季价格,每吨下降5元……这说明,今年的电煤价格
并没有如愿真正涨上去。”
《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则援引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
煤炭运销协会理事长刘彩英的话说:“这次发改委的协调,只对山西的
将近9000万(吨)的电煤进行(价格)协调,剩下的还有八九千万(吨)
其它省供应的电煤等于没有协调,下一步怎么办,这个不太清楚。”
二电煤涨价该不该
新华社的消息说,目前我国煤炭系统人员包袱很重,成本主要是劳
动力的工资支付,大约占了三分之一以上。有的地方生产一吨煤的价格
比沙子还便宜,而上缴的税金是利润的20倍。
《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说,电煤价格一放开就遇到了麻烦。煤
炭作为基础资源,其定价曾长期由国家控制,为此中央财政每年都要对
94家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进行亏损补贴,仅在1992年一年,对其补贴数为
60亿元人民币。我国从1993年部分地区煤炭价格放开试点,到1995年对
电煤外的煤炭价格全面放开,此一系列的举措意在让价格杠杆发挥作用,
以实现扭转煤炭全行业亏损的局面。而从2002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发电
用煤指导价,煤价开始真正进入市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主
任姜智敏分析,2002年煤炭平均价格为167.8元/吨,比1997年的166.
6元/吨只上涨了1.2元/吨,属于恢复性回调。
《人民日报》则指出,煤要提价理由是煤炭行业的人均收入与电力
企业相比差3倍到5倍,国有重点煤矿职工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49个行业中列倒数第二。必须缩小上下游的利润差距。
三影响有多大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这些年,电力企业已经消化煤炭提价带来
的成本上升达数百亿元,潜力已经有限,如果继续涨下去电厂也会亏损。
新华社的消息说,此次电煤订货价格上涨,无疑将给发电增加新的
成本。据悉,去年全国电煤平均价格为136元/吨,平均到厂价格210元
/吨,平均供电煤耗按照381克/千瓦时测算,电的燃料成本平均为0.
08元/千瓦时,按照新近确定的电煤价格,电的燃料平均成本将上升至
0.083元/千瓦时,上涨约3.75%。
《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则对此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计算,原文如
下:
“有业内人士分析,平均供电煤耗按照400克/千瓦时测算(而按
国家电力信息网网站的资料,2001年的平均供电煤耗为385克/千瓦时,
平均发电标准煤耗为357克),1吨煤的煤耗可以供电2500千瓦时,就按
2002年最高涨幅8元钱来计算,每度电增加的成本为0.0032元,约为3厘
钱。而2002年仅北京市的居民用电价格,已经从0.393元上涨到0.44元,
上涨幅度为47厘钱。
从更长的周期来看,从1997年的154元/吨到现在的平均电煤价159
元/吨计算,涨幅为5元/吨,平均每度电煤耗成本的涨幅为0.002元(
2厘钱)。
而据有关人士介绍,北京市居民用电价格从1997年0.24元/度(此
数据未经核实,但据北京市供电局电费管理处一位负责人透露,北京市
的电价这几年里一直在逐年上涨),涨到现在0.44元/度,上涨的幅度
为0.2元(200厘钱)。
据中能电力工业燃料公司总经理解居臣介绍,发电厂燃料的费用占
到发电成本60%至70%之间。原来由国家投资的老电厂,没有还贷成本,
燃料成本是最大成本,约占70%。而在新的投资体制下建设的新电厂,
一般有借贷资金,所以就有资金使用成本,所以燃料成本占的比例就低
一些,在百分之五十几到六十几之间。
2002年国家电力公司的一份材料表明,当时输电与发电的价格利润
比是40:60,华北电力公司甚至达到20:80,而国际一般标准是60:40。”
四纷争的原因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煤电价格问题最关键原因之一是煤的利润
低而电的利润高。
同日同版的另一篇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从供给方———煤炭工业
来说,并不是进入和退出通畅的行业;从需求方———电力工业来讲,
是垄断行业,进入和退出难的问题更为突出。报道给出的结论是:电煤
价格纷争,制度是根本原因。
新华社的消息认为,在我国,煤电价格之争由来已久。在2001年以
前,用煤企业都是按照国家计划与煤炭企业签订合同。用量多少、价格
多大,都由国家拍板。而近两年,国家取消了发电用煤指导价,煤炭、
电力两大行业面对面,争执由暗转明,矛盾由缓到激,这应在意料之中。
《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则给出了一种“惯性的力量”的说法:
在这场博弈中,五大发电公司相对集中,比较容易统一意见。而参加此
次电煤供应的主要为至少84家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加上全国有2.5万
多家民营煤炭生产企业,3000家国有或国有控股煤炭生产企业,一共约
有2.8万家企业。因此,各地和各企业之间竞争愈加激烈,价格协调会
上内蒙古和陕西军团的积极拼抢即是一例。
为此业内人士认为,“频繁地拉闸限电,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电煤供
应不足所致,但更重要的目的是想以此来向政府施压,进而让政府干预
电煤市场,使电煤价格降下来”。而在最终电煤价格没有降下来后,又
频频出现要求电价上涨的呼声,这说明改革之路还很漫长。
五双方在如何争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如今价格同盟实际上很难真正奏效。首
先,市场是开放的,国内价格如果过高,势必导致进口。去年我国进口
煤炭已经达到1000多万吨,比上年增加了300%就是证明。其次,决定
价格的关键是供求关系。总体来看,我国煤炭并没有供不应求,甚至还
供大于求。在此前提下,煤炭企业各自也会有自己的小九九,价格同盟
很难铁板一块。”
《21世纪经济报道》说得就比较详细了,“据悉,此次订货会(指
2003年全国煤炭订货会———本报通讯员注)之前各大煤炭生产企业酝酿
着提价,为此,原国家电力公司党组专门开会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短缺的品种可以适度调一点,其它的品种不涨。五大发电公司的总经理
联名向有关部门领导写信,提出煤炭不能涨价,理由是因为第一年面临
着“分家”和改革,为了降低改革成本,给企业经营营造一个比较宽松
的环境,“有很多东西还没有理清”,所以希望今年煤价不要涨了。
5月8日,发改委又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精
神: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工业发展,逐步解决电力供求不平衡的问
题。
5月19日,电监会开始出面,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能、大唐、
华电、中电及其它发电企业发出通知,要求保证电力供应。
电力企业很想提价,甚至不惜借发改委来造势。
5月2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网站上发布一篇报道:从发改委
了解到,他们正在制定电价上调的方案,以帮助发电企业消化因电煤价
格上调所增加的成本。
但当天发改委就否认了。20日和23日,通讯员两次向发改委主管电力
定价的价格司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和供水价格处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求证时,相关官
员断然否定了上述消息的真实性。
六纷争出路何在
新华社的消息说,专家分析指出,煤电价格争端,总依赖有关方面
“协调”,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则必将导致更大的冲突和危机。而推
进两大行业双赢,惟有市场化运作。煤电相连,放开煤价,电价也要跟
上,让市场去说话。
《人民日报》的报道指出,除了靠市场这只手以外,“另一只手”
——宏观调控也可以发挥作用。比如在国外,对一些特殊行业,政府并
非一味地允许提价,而是从税收等多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不公平”恰
恰是为了公平,这也恰恰是成熟市场经济的表现。有专家就指出,煤炭
系统包袱重,而上缴的税金是利润的20倍,确实需要国家调整有关政策,
加以扶持。否则如果企业在内部挖潜的基础上依然无法摆脱困境,提价
就势必成为惟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