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光不负有心人,星光不问赶路人。生活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一段都有独特的风景。这是因为,不论是生活与工作中,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让我们感动,心怀阳光;总有惊鸿一瞥的风景,让我们感叹,入眼难忘;总有心有灵犀的好友,让我们感怀,值得拥有。遇见烟台大学新闻系主任李日教授,就会感受到他给每一个人带来的艺术与美好,感受到他珍藏字里行间的感动与美好。
心怀大爱,笔耕不辍
李日教授1991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英语系;1997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且先后于2000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5年完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工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入库专家、山东省首批美育专家、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艺术)传承基地办公室主任、烟台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同时兼任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理事。
作为新闻学方面的专家,李日教授认为,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大学新闻教学工作者需要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新闻改革中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因为,新闻是对有价值的事实的信息传播,它包括对事实的描述和对事实本质的评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同时,它也应该是历史的特征。真实与完美永远是一对矛盾,历史犹如新闻一样,绝不能为了完美而放弃真实。
李日教授认为,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一代人要做一点自己能够做、做得好的事,既是新闻人的义务所在,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大潮,是无法抗拒和违背的。顺应时代潮流,也就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正新闻事业的宗旨所在,也是他对新闻系学生的要求。从事新闻教学20多年,他一直把学习、培训、实践、提升视为一个整体。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坚持把新闻情怀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每一次课堂、每一件作品中,引领着新闻路上的年轻学子们,乘风破浪往前冲。
多年的教学工作,让他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他心怀大爱,笔耕不辍,笔尖轻舞,起笔描绘龙口籍《革命巨子徐镜心》的梦想与追求;他汇聚了新闻与文学的力量,星夜兼程,伏笔写下龙口籍《战斗英雄任常伦》事迹;他探索未至之境,撰写了《中国近代漫画史迹寻踪:官场百态》《大时代的旁观者——章士钊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蹈海烈士杨毓麟传》等著作。品读他的专著,会让我们心向远方,义无反顾,投笔奔赴华夏大地火热的生活,书写最美的篇章;他的每一部著作、每一篇散文和随笔,都呈现出激昂慷慨的“奋进经历”、展现出指引航程的“灯塔”、呈现出启迪心灵的“明灯”,每一篇作品都呈现中国梦的“壮丽史诗”。
以责任心和坚持塑造最好的自己,把自己最优秀亮点展现在当下。近几年来,以李日教授为主创人员和主讲专家编创的《烟台市“十五五”“中国辛亥革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研究》成果,先后在山东卫视播出《烟台条约》《东海关》《山东独立》《胶东小延安:黄城阳》《被遗忘的深山古寺》《海岛环鸟人》等专题片八部,在社会上和学术界产生轰动效应。
著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良玉教授评价说:“李日教授编写的《革命巨子徐镜心》这部书,书体例之精当,编校之精良,图片之丰富,超出想象。历史人物虽作古已久,但冥冥之中缘结后人,使其生平、文字和事功重见天日。这是徐镜心先烈为国家民族进步伟业而英勇牺牲的应有回报,也是李日教授20多年来孜孜以求、不倦努力、无私奉献之结晶”。该书的出版,对于推动辛亥革命研究尤其是山东、东北地区的辛亥革命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李日教授曾说:“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生命不是为了耗费,而是为了精彩”。在他看来,繁华不过云烟,名利不过瞬间,把握住当下,持之以恒久,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印记。
五年前,与李教授相识,是通过山东《莱山风》文化传媒主编姜永进组织的“莱山赏花“活动。初次相识,便感觉到李教授是一位儒雅、博学、低调、真诚、有思想、有格局的知识分子。与他交流,会感觉到与众不同的启发与收获。李日教授曾说,每一个人要学会感恩老师、感恩同事、感恩生活、感恩当下的美好、感恩遇见!茫茫人海中相遇就是缘,因此,要用自己的能力与付出,帮助社会上的有缘人,来一起做好事、善事,切实做到与智者为伍,与高人同行,与挚友相伴。因为人与人要相互支撑,相互扶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用感恩心做人,用责任心做事,珍惜当下,就是安好;因为他知道:没有一滴水能独自成为大海,也没有一个春天不拥有万紫千红。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者,李日教授认为:每一个新闻都是一个事件,是个素材,新闻事件结束后,才是对社会、对一个人的观察与思考过程,从文学史上看,很多记者成为作家都是一个过程,像海明威曾采访报道过二战,写过《永别了武器》等作品。可以说,新闻与文学,是两种语言,文学语言是有个性的,就是说,一看就知道是你写的。所以,近年来,李日教授一方面在《古汉语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湖湘论坛》《理论学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项目各一项。另一方面,业余时间写些杂文、散文等,自1998年起,先后在《杂文报》《杂文月刊》《杂文选刊》《年轻人》《山西青年》等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200多篇,有些文章被《青年博览》《中外文摘》《文史博览》等转载。
赞美家乡记录乡情
一条山区环湖路,串起沿路风景,绘就了李日先生的家乡龙口七甲镇乡村振兴新画卷。
作为烟台大学新闻学院的主任,李教授说,我从没有忘记我是龙口人,从没有忘记我是从七甲镇走出来的一名学者,我爱龙口的山水,爱我的家乡。小时候,每当我畅行青山绿水间,欣赏山上的梨花,山中的桃花,山下的山楂,包括村前的王屋湖,有乡情,有记忆,难以忘怀。
如今,龙口乡村的振兴之路,令人刮目相看,像七甲镇环湖路项目、七甲镇美丽乡村项目、七甲镇数字产业园项目,是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龙口市重点民生项目。如今,七甲镇的15.07公里的乡村公路蜿蜒纵横,如同一条飞舞的缎带,挽着湖,傍着山,串起千家万户,激活了龙口乡村全面振兴的“毛细血管”,连接起广阔乡村的新生活。
作为一名学者,我一直关注龙口的发展,像西河阳村“古村落民俗文化标准化试点”被列为《龙口市全域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中的重点建设项目;像芦头镇前迟家村美丽乡村建设,也成了龙口市的亮点。龙口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了文化元素,让村村都有社会认同的文化标志。如今,古树、老砖,凡事承载众人记忆的“老古董”都被精心修补、保护了起来,这些龙口记忆,展示了独具魅力的无限风光。
李日教授说,从新闻的视角发现,龙口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全市规划设计为三大片区:南部山区为生态旅游示范区,中部平原为生态人文居住区,北部沿海为生态游览观光区,采取连片打造、连片治理的办法,促使农村整体面貌美起来。石良镇、芦头镇庵夼村、徐福街道桑岛村、诸由观镇西河阳村、下丁家镇庙东村等先后被评为省级旅游强乡镇、山东省“最美乡村”“特色旅游村”。
传世的新闻必根植于大地。经典的文学作品必来源于多彩生活。作为一名文化新闻学者,李日教授认为,龙口的文化财富在于根植于“茉子古国”的传奇、根植于“大美莱山”的魅力。作为一名龙口人,宣传家乡是我的情感所寄。
李日教授说:家乡龙口,物华天宝,地灵人杰。龙口拥有许多优异的自然人文资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先驱徐福、“辛亥革命大潮的北方舵手”徐镜心、“一代之范”丁佛言、“最美女孩”刁娜、战斗英雄任常伦、中华祭月发源地之莱山、胶东延安黄城阳等等,都是龙口这方热土上不朽的丰碑,都是最有龙口特质、龙口风格、龙口气派的文化符号!看到龙口的变化,我们应该驰而不息,佳作叠出,感动自己,感动世界。
初心如磐,积人文之厚韵;肩鸿任矩,创今朝之辉煌。在李日教授的奋进历程中,始终燃烧着明德知礼、追求真理的火光。岁月长河,悠悠流淌,磨砺出中华脊梁;莘莘学子,如潮如涌,志在四方翱翔;创新求索,脚踏实地,不改道义理想。时序更替,不影响李日教授的责任与担当;华章日新,不妨碍李日教授以永不懈怠的精神面貌和一往无前的奋进恣态砥砺前行,这种力量既源自于他的恒心,也离不开他“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贵在恒久,离不开他奉献求变“咬定青山不放松”;难在坚持,离不开他遇到困难仍“千磨万击还坚劲”,困难面前不退缩的顽强。李日教授正期待着以朝气蓬勃的新形象,奋发有为的新姿态,千川汇海阔,英才正扬帆,用他的真诚与才华,书写史诗般崭新美好的精彩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