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江山皆入画,百年挥毫难尽情。民国时期,从招远走出的蜚声燕赵、齐鲁、华夏大地的大画家王友石(号罗峰山人),崇尚写生,技法高妙,作品设色浓郁,风格浑厚雄健、大气恢弘,一生教授弟子无数,解放后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院委和画师,在中国画界与齐白石有“二石”之称,是中国百年来蜚声海内外的重要花鸟画名家之一。1965年5月14日,因脑溢血病逝于北京,享年73岁。
王友石1892年出生于山东省招远市,1914年入北京高等师范(今北师大)手工图画科。组织过“明湖画社”,其名作《长春花》,以花繁枝密,叶蕊开张,沐浴着明媚的春光为主题,来点缀祖国的大好河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的《国画百年花鸟画集》,在国内外有深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烟台市齐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汕头美术馆等都有收藏王友石的作品。
王友石大师解放前以教书卖画为生,多次在京津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先后编绘过《友石画集》《花鸟画鉴》《槐堂画语录》《我师造化室画存》等画论、画集,近代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丁佛言曾为其题写书名。其留世作品较多,最著名的有《长春花》、《铁树》、《春风杨柳万千条》、《牡丹》、《悬崖菊》、《红蔷华映绿芭蕉》、《春风绶带长》、《七姊妹花》等。
1963年,山东省招远县举办书画展览,他不顾年迈多病,为家乡创作了《春风杨柳》《牡丹》等佳作。
王友石作为一名艺术大师,还有一个身分就是“红色画家”。解放前凭借着教书、卖画为生,曾多次开展个人画展,更是陈师曾的得意门生,在艺术思想上,被恩师教诲良多。他力主写生,并通过"为花鸟写照",把对象的物性、风神储于灵府,流注笔端。他主张以书法入画,提倡中锋用笔,画风朴茂敦厚。其书法碑帖兼重,以章草名世。花鸟以铁树、梅花、杨柳擅长。晚年所作梅花系列,鸿幅巨构,气势非凡,把梅花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融会成昂扬、坚贞、怒放的绘画意象,透视出老画家身心与时代的共振,人格与魂魄的写照。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王友石在画作《向日葵》上题跋:“恨尔一心偏向日,不知日落将谁倾。”用谐音作比喻,把日伪、汉奸和走狗骂得拍案叫绝,表达了画家的一颗爱国之心。他创作了许多毛泽东主席的诗意画,《咏梅》《春风杨柳万千条》为其代表作。他喜画铁树,常以物寄情,表达其刚直性格。题诗道:“有面如铁本无私,有心如铁不可移。果能此心与面同,铁树自有花开时。”
他画的铁树,笔墨苍劲,格调清新,在画界有“王铁树”之誉。他画梅花一扫前人古傲寒瘦清逸之气,以“泼墨一斗喷烟霞”之气势,放开苍劲凝重之笔直扫,梅似玉柱擎天,傲然屹立于漫天风雪之中,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气概。晚年所作梅花系列鸿幅巨构气势非凡,把梅花的自然特征和人文融会成昂扬、坚贞、怒放的绘画意象,透视出老画家身心与时代的共振,人格与魂魄的写照。邓拓曾以“左海”的笔名在《美术》杂志上撰文,对其艺术思想给予高度评价。
王友石是一位以艺术家身份从事地下活动的革命家。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参与"人民教育联盟"的组建工作。为和平解放北平,参与策动原北平守军司令侯镜如的起义工作。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后投入抗日工作,他的家就是党的地下联络站。他凭借着自己艺术家的身份,从事着地下活动,是一位资深的革命家。
建国后,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工作,1956年参与北京画院的筹建,1957年8月,王友石正式调入画院,任北京画院教授兼办公室主任,后出任党组成员、院委。1958年与陈半丁、姜燕合作《向日葵下来合唱》宣传画,于1959年2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64年11月,王友石的《冬云》参加“第三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受到各界好评。
山东烟台市齐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栾志兵是一名退役军人,十分钟爱王友石大师的作品,目前,已有珍贵藏品500多件。他认为:“时代风云塑造了艺术家,有担当的艺术家又将时代诉求熔铸于艺术。王友石先生既是一位”红色画家“、更是一位举世瞩目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还是将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社会精神价值追求同步。”
2013年,栾志兵无意中了解到招远籍红色画家王友石大师的艺术人生后,他内心无比震撼,遍寻各地收集王友石大师生平的相关资料和作品。
“如今,王友石大师的作品对我而言,承载着一种精神的力量。”为了收集王友石大师的作品,栾志兵和他的团队在全国“东奔西跑”。通过收藏这些艺术作品,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因为栾志兵知道,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体现着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历久弥新,引领未来。
“重温那些滚烫的历史,回顾曾经的硝烟弥漫,展望艺术的魅力,让我们汲取到的,绝不应该仅仅只是感动、向往,抑或悲愤,而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树立起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的激昂斗志,接过革命先烈手中的旗帜,用新时代的新成就去高高擎起中国梦的美好明天。”
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好多红色故事家喻户晓,红色画家王友石带给我们的红色印迹,值得每一个人传承;弘扬多元艺术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得到更为丰富的拓展,这是每一个人应该的向往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