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会议专题:王成祥在新闻作品《冰点》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煤炭资讯网 2008/1/16 10:48:12摄影天地
会议专题:王成祥在新闻作品《冰点》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今天能在中国煤炭新闻网、《当代矿工》杂志召开工作会议之际,来到西南大都市——重庆举行我的新闻作品《冰点》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欣慰,重庆是中国革命的大后方,回顾历史,在历次国难当头的重大转折关头,重庆都能以她搏大的胸怀扭转乾坤,是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

在这个是我从小受《红岩》小说影响,梦寐以求、值得向往的地方,尤其是成为直辖市后的近几年来,重庆煤炭系统大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在实施新的煤炭结构调整的非常时期,举行我的新闻作品《冰点》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我感到万分的荣幸,我谨代表我供职的单位:陕西煤炭建设公司、中国煤炭报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来自全国煤炭战线上的广大通讯员、亲临今天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冰点》一书的采写情况。

在我国这两年煤炭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我作为一名记者有机会随煤建工人到基层,下矿井,以记者的眼光看问题,撰写了一些这个行业的人他们是如何在煤炭战略大调整中怎样克服困难,同大自然作斗争,为我国煤炭建设事业做贡献的感人事迹,同时,也是我开阔了眼界,了解了许多煤炭生产经营管理以外的事情。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通过他们在建设期间给我提供的方便,使我对世界第七大煤田——陕北神府这个让世界都感到眼馋、国人骄傲的特大型整装煤田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体会到了它的价值和作用, 领略了它的魅力和壮观,同时也由于无序的开采, 深切感受到它的阵痛和呐喊。

我依稀的记得刊登在《文摘》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内蒙古国境线有一条国防公路,在宝格达山的森林中穿行。每当开车走在这条公路上,打开车灯,夜色中就不停地看见有野生动物穿过公路。有野猪,有鹿,还有狐狸。但是非常奇特的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就是往外蒙古方向跑。只要一受到惊扰,宁可冒着危险穿过公路,暴露在你行驶的灯光下,也要拼命跑到对面国家,外蒙古去。为什么呢?因为外蒙古只有人口三百万,而身后酬密的人居环境,天天都在琢磨着怎么把它吃掉,并且是残酷地吃掉。从动物资源的生存危机角度看,联系到陕北这个地方破坏性开采煤炭,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带来人的生存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责任迫使我利用记者职责,想为它说点什么。

促使我去陕北深入采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次,我从内蒙古到大同,到榆林,为煤建工人找活干,活没有找到,却是另一番沉重的收获。可以说是一路风尘,一路嗟恨。看到煤矿无序开采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致使内蒙古部分牧区的草原已不是草原。榆林的毛乌素沙漠则更是沙漠化了。在这里我了解到,富和穷都以破坏资源为代价。富起来的农民大部分都是以生产煤炭,破坏资源起家的。穷的人又再一次靠破坏煤炭资源起步。国有大矿掠夺式开采造成的资源浪费更是惊人,致使整个陕北煤田被挖得千疮百孔,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严重的无序开采,还造成干旱沙漠地区的地下水改变了方向,缺水已经直接威胁到群众的生存和生活……

这么严峻的现实,在人们的心目中,好像已经司空见惯了,当地政府去年的长远规划还将煤田开发的步伐由前几年的超常规,上升到跨时空发展。

面对如此无序过热的畸形开发的重大新闻体裁,敢去涉及吗?自己能写得出来吗?写出来能找到“婆家”刊登吗?困惑、疑虑、责任共存。没有勇气和胆识是不敢去撞击的。

在犹豫中和同行谈起陕北煤田开发建设的事儿,他们一致认为,陕北煤田开发所暴露出深层次的社会现象,作为煤炭报的记者应该去关注,中国有多少资源还容得我们如此糟蹋吗?这是一种责任,就是“深渊”也要跳下去,挖出实质性的东西,唤起国人的重视,对陕北煤田能实施有序合理科学性开采……

这种设想也得到了中国煤炭报社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副总编崔涛就报道的思路、需要注意的问题、主题思想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说,一定要客观深入报道,要站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背景下,实事求是地谈煤田开发的成就和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王正民副总编就国民经济发展对陕北煤田的依赖程度,从战略的高度也为我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说,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必须要有强烈对人类和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才能关注社会,写出有影响力的报道来,遇事要多分析,心里要始终装着国家大事,多问一些为什么,千万不要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要针对如何用好陕北这块全人类的优质煤炭资源,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是你需要关注的重大新闻题材。

主意拿定后,启程时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收集了一个多月的相关资料,就这在临行前,行内的同志还提醒我,资料收集固然重要,但不是“活鱼”,资料谁都能拥有,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尽可能地到现场,百闻不如一见。

我领会他们说话的意思。一句话,就是言行必须一致。

11月沙漠中的边陲城市榆林,到处是一派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初冬的寒气抵挡不住开发的热流,使这个昔日荒凉的文化古城,处处显示出它的魅力和灵气。我到榆林市委宣传部“报到”,说明采访意图后,老道、富有长期接待新闻媒体经验的办公室王主任,小心谨慎地把记者证看了又看,电话核实确认无误时,才请示领导,同意采访,但宣传部不提供任何方便。我问,你们是不是有点谨慎过头了,这位主任说,这些都是学费交出来的。不谨慎捅出大漏子,是要受处分的。

是否能达到预期的采访目的,看来通过正常渠道是行不通了,那就要看我的本事,靠自由发挥。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艰难环境大背景下,拿出记者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我两次行程6000多公里,在陕北煤田的四个主流产煤大县(区)采访,频繁地接触县、煤炭局的领导,大型煤炭企业的老总,生产一线的区队班组长;语言很难沟通,文化水平不高,挥金如土的个别小煤窑老板;靠煤炭起家,乐意办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亿万富翁;因采煤塌陷威胁到老百姓安危,四处奔波的乡镇父母官、村民小组长;塌陷区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众多村民……

在《神木行》和《陕北煤田现状调查之二》两篇报道中中,两段文字我是这样写的:

“记者在府谷还看到另外的一种景象,由于该县西部的新民、三道沟,大昌汉等乡镇,有大量零散的地表煤层存在,平均埋深不到5m,而且煤层都在4米左右,一亩地约采煤3300吨,按现在这里最低的市场价每吨100元计算,可赚33万,一亩地4---5天就可结束,如此可观的非法商机,吸引了陕西、湖北、四川的众多冒险者来这里“淘金”。仅以每亩6万元推去黄土层,4万元的土地非法交易就敲定了进行掠夺式开采的条约。”

“也确实是这样,在这个不大的县城里,挂着不同省份牌子的宝马、凯迪拉克、法拉利等上百万的高档车辆时有可见,在一个相当落后偏僻的小乡镇不起眼的小饭馆吃饭,门前就停满了不同型号的高档车辆。记者因采访的需要,在一个小镇点上参加了因种种原因连续停产的一小煤窑老板儿子的婚礼,仅中华烟就抽了30条,140元一瓶的五粮春酒喝了25件,礼金为2666元一份,图个吉利的数字。有一个投资商拟想对一个私人小煤矿注入资金进行改造后控股,而这个小煤窑的老板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用脚划拉了一下就出现了煤后,自豪地说,就我责任田的煤也能卖几百万。使这位投资商失望的是,这里的煤老板太牛气了,没有合作的诚意。有一位政府官员不可思议地说,在这里井下发生了一起伤亡事故,赔偿达到了70万元。

同时,我在这里还看到了与次相反的另一种景况。一个因采煤塌陷引起上访告状仅有19户、85口人的自然村庄,由于交通不便,经济相当落后,靠着贫瘠干旱的几亩土地维持生计,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家产在城里人眼里不值一文钱,孩子上学每天要下山上山来回跑10公里的路程。就是这样贫穷落后的生活,也因为与他们生活没有任何连带关系的地下资源存在的开采被打破,采煤塌陷造成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窑洞,裂纹成了危窑,赖依生存的土地,形成高低不平的梯田状,无法耕种,自己花钱打的水源井也干枯了,被迫要套着牛车往返4个小时,下坡到几公里以外的临时蓄水池里去拉水。紧靠黄河的墙头乡是这个县的产粮基地,由于地下煤层埋藏深,尚未开发,农民烧煤要到50公里以外去买,一吨煤连运费到家就得300多元,靠黄河滩的农民种蔬菜,经济相对富裕一些,勉强还能烧的起煤,山上靠天吃饭的农民,一年的收入能维持住生活都很困难,烧不起煤,只好凭地里的一些桔杆取暖过冬,在严寒漫长的隆冬季节,许多老人一个冬季,都不敢脱衣服睡觉。”

文章刊登后,有的读者来电话说:你在其他方面哪怕写再多的印证材料,也不如这些鲜活的现场生动事例能说明“陕北煤田”在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实施保护性开采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我想,如果我不冒着生命危险到白天停工,晚上整个一条沟灯火通明的非法露天开采点实地察看,就掌握不了狂挖乱采的第一手资料,不和小煤窑老板讨近呼,交朋友,也就根本掌握不了他们的消费档次和生活方式。

采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当然在预料之中,但我始终站在陕北煤田开发这一宏图伟业的历史高度,审视煤田开发举世瞩目的效果,目睹、记录波澜壮阔的历史,揭示存在的问题,以及形形色色的事件……最终形成了10000余字《是经济腾飞?还是杀鸡取卵》(被确定为“第八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2007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重点推荐交流论文)和25000多字的《陕北煤田现状调查》。分别在《中国煤炭报》、《当代矿工》、《陕西工人报》、《各界道报》发表后,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兴趣与强烈反响,许多读者触景生情,发表了评论。(《陕北煤田现状调查》最近还被确定为“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8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重点交流论文,12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现在回过头来看,由于自己调查研究不够和某些方面客主观原因的限制和知识的缺乏,在内容和论点上都存在着片面性,有的读者已在网上发表文章提出不同看法,在这方面我虚心接受。但是,陕北煤田需要科学合理的有序开采,大家在这一点上看法是一致的。事实上,类似的一些报道发表后,对陕北煤田开采的合理布局,有序开采,提高资源的回收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正在研发和筹备一次性采全高的特大型综采设备,陕西省对所辖范围内的煤田也按照国家批复的总体规划,结合陕西的实际,在有步骤的实施开发发展战略。我们看到前几年因采煤塌陷造成沙漠化严重的土地出现了一块块的防风护沙林带,许多塌陷区的村民已实施了整体搬迁,住上了新居,在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陕北煤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航船已经启动,并超着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方向健康前行。

《冰点》一书的采写过程,尤其是陕北煤田资源利用和发展现状方面的报道,在多家媒体刊登后,从个人的体会来说,感到责任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了为国分忧,为社会负责的责任感,才能排除一切私心杂念,不被各种诱惑和困难捆住手脚,来实现自己所要表现的思路和观点。

陕北煤田现状调查系列报道,使我作了采访前充分思想准备的。而西南煤矿我都没有去过,所以,在有限时间内,写出有深度的报道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在采访了广能集团后,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到重庆后给崔总编说了。他说,这里的通讯员太利害了,几乎都写完了,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就是看你挖掘的深不深,有没有新观点,最好站在西北采煤大省的角度看西南。
这样,我的思路一下找到了“走进西南新看点”的观点就出来了,和我来时的想法就不慕而合。
我在开始这样写到:

西南一些省市的煤炭储量同资源丰厚的北方个别省区相比,是贫煤区。煤层薄、大倾角,埋藏深、煤与瓦斯突出严重,自然发火周期短,高地压、高地温等复杂的地质条件制约了西南部分矿区的煤炭生产,尤其是重庆的五大采煤矿区,它的总产量加起来也不过神东公司的一个现代化采煤工作面。在全球资源日趋紧张,尤其是一次性资源成为大国争执的焦点,挑起世界事端导火索的21世纪,占我国一次性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消耗75%的煤炭,西南的部分贫煤矿区,是如何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采煤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呢?最近,记者有幸去四川和重庆一些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矿区采访,站在煤炭赋存和开采条件相当优越大省的视觉,看贫煤区煤矿的广大干部职工是如何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围绕资源做文章,在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创造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开采奇迹的。

走进西南新看点3
在北京召开的“2007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形势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为我国的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浪费敲响了警钟。 作为一个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紧缺的国家,我国的煤炭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尤其是煤炭主产区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的乡镇、集体和个体小煤矿回采率仅为10%至20%,就是说,每挖1吨煤要消耗5吨至20吨资源。平均下来,我国的煤炭回采率只有30%,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而我国西南部分的贫煤矿区,他们珍惜煤炭资源的做法值得提倡和推广。
>>吃干榨尽看永荣

走进西南新看点4
按照国际广泛认可的一种说法,企业文化是个体在某个特定企业环境中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因此企业运作的特征也表现在企业文化上,煤矿从事的是高危行业,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规范员工行为,搞好安全生产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有人说煤矿的企业文化就是安全文化,那么,安全文化通过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出来,才能产生实的效果呢?听说众多煤炭企业去重庆松藻煤电公司参观学习,记者慕名采访,走进松藻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有个性特点的安全宣传画,展示在矿工上班的路上,他们说,它是我们生命安全的守护神;一句句温馨的安全宣传话语,决策者说,它体现了管理者对矿工生命健康教育重视的态度。该公司6对矿井均以创建“安全文化”为载体,在强化职工 “安全行为”教育中繁衍出了——
>>松藻煤电:“视觉文化”规范矿工安全行为

走进西南新看点5
随着国有煤炭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实力和规模的扩大,煤矿的后勤服务往往不能满足职工家属所期望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要求。因此,如何结合各个煤炭企业的实际、在实施主辅分离、向地方移交的过程中,加强管理,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探索一种新机制,这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和谐矿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对煤炭企业提出的新课题。请看——
松藻煤电后勤服务集中管理后为何下划?

随后,我又紧接着到海拔3800米、终年积雪不化的青藏高原采访,在这里才是我真正感受到煤建工人在高海拔、高严寒、高辐射、低气压的恶劣气候条件下施工的艰难程度,缺氧不缺精神在他们身上实现了,我又到茫茫戈壁滩无人区的罗布泊采访煤建安装工人,体会他们在40多度的高温下,使如何坚持生产的……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感人的事实,促使我在两年时间内,行程5万多公里,写了30多万字的新闻稿件,呈蒙诸位的关照,才有今天的《冰点》,谢谢大家,再次感谢中国煤炭新闻网、感谢李光荣总编辑及新闻网的全体同仁,再次感谢《当代矿工》给《冰点》提供展示自我的这样一次机会,感谢同行的光临。

谢谢大家!
本网特约记者:王成祥 编 辑:徐悉
本网特约记者:王成祥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