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共睹,凡是有采矿企业的地区,所到之处都会展现出连片的光秃秃的沙砾滩,和无数的大坑,没有一点植被,更别提复耕,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作为 国有大型采矿企业,虽然乱采乱挖情况较少,但也仅仅是将资源最大限度的采走了,几代人都无法治理。生产矿井,乌烟瘴气的生产、运输环境,与科学发展、环境保护的理念格格不入。这种先破坏后治理,企业破坏政府治理的这种模式,值得深思,再现矿区山青沟绿迫在眉睫。
我们矿区是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由于经过了几十年的计划性开采,致使矿区及周边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例如:裂陷、滑坡、崩塌、水土流失、地表水污染、大气污染及固体废旧物污染等等)成为危害矿区周边群众生活、安全生产和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地质灾害外,污染物主要是大气污染,而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特点是烟煤型,表现在粉尘污染和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所以治理环境污染势在必行。
目前,原来居住在矿区内的所有自建房,由于处于沉陷区域,加上国家为了改善矿工的居住条件,将矿区内的棚户区住宅全部搬迁到了远离矿区的新址,所以,矿区现在正在按照上级的指示,积极进行绿化改造,美化环境。
我们在矿区生态环境建设中,根据矿区规划的整体布局的原则,充分体现矿区环境建设发展的协调性、环境的美观性,乔、灌、草配置的立体型,植物选择的适宜性及四季景观的和谐型。结合矿区的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环境因子,制定矿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生态环境治理方案。通过几年来对矿区的有关住宅区、荒废土地、山地、道路沿线等分不同地段,选择不同样的典型样地,如废渣矸石垃圾填埋场表面的植被恢复,地面裂陷、坍塌及周围水井干枯等类型,特别是对青羊湾附近地面村庄的塌陷区采用调查、访问及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结合矿区附近的耕地和绿化灌木、乔木、及草地都一一进行了调查和取证。
目前,矿区 植被一段长期的生长和繁殖,适应了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乡土品种。我们还以建群种、优势种、伴生种和偶见种的空间格局有规律的培植不同的地貌类型,呈现出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通过治理我们得出;在煤矿沉陷区的生态治理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很关键,要以区域性树种为先,根据本区域的适宜范围、生长条件、对固体废物的分解、熟化程度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吸附、降解程度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选择和配置植被的建造模式。特别是在矸石场和料渣场地的植被恢复建设中,选择修复能力强,生长旺盛、繁殖迅速、抗旱耐贫瘠和适应性强的树种,以免导致植物长势差、绿化、净化环境效果不明显的重要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是相辅相成的,根据目前有些矿区地面沉陷地方的环境绿化和植被恢复过程中,在适地种树的基础上丰富配置乔、灌、草立体结构性,建立多层次的林分结构,增加绿化面积,尤其要增加陡坡或者滑坡裸面植物的垂直结构,也可以栽植藤被植物,更有效的发挥生态效益,增加景观变化。这样就可以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型生态环境和植被。
煤矿开采肯定要对本地区域产生环境污染,但必须要在开采的同时注重环境的治理,这样才能保持当地的生态平衡,从而造福当地。要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植被的恢复,就必须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虽然煤矿近年来的治理成效比较显著,而局部裸露和工程仍然存在隐患,比如矿区周围地面裂陷,下沉,水土流失时有发生,所以要对矿区进一步加强完善现状资料的收集和存档,与地方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矿区地质灾害检测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对矿区附近周围的重点地质灾害点进行长期定位监测,以便了解动态变化,将及时有效的采取治理措施。其次,我们矿区地处位于黄土高原,区内坡陡沟深,由于区内煤层较浅,再加之小煤窑开发强度大,开采与保护技术条件差,地面沉陷比较严重,生态治理措施滞后,植被恢复和保护效果不甚明显,因此应加强管理,落实国家对小煤窑的管理政策,在生态建设和治理中尽可能的结合国家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发展乔木、灌木、草结合型生态林。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植被恢复协调发展。
当今社会,绿色已经成为了节能、环保的代名词,让绿色回归本意,实现真正的绿色世界,清澈的水,蔚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清新的空气,幸福的新生活。 为了环境,为了生存,我们采矿企业,不再是采走了乌金,留下的是破碎的河山,而是采走了乌金,留下了绿色,再现山青沟绿的美好矿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