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又如约来到了,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每到这个时候,都成为了消费者投诉和企业公关危机集中爆发的阶段。消费者的愤怒指责,乃至砸轿车、砸冰箱的无奈举动和某些遭曝光商家的狡辩、推诿乃至无赖,构成了每年3•15期间的“别样风景”。
3•15之所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反应了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同时随着QQ、微博、飞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每个人成为即时发布的媒体,传统媒体也被互联网推动而加大了曝光力度。
到今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进入中国已经25个年头,在25年的连续曝光下,消费黑幕越揭越多,维权却越来越难,消费者意识觉醒了,3•15却成为了一种形式,一个话题,似乎离它的初衷越来越远。假货何时才能销声匿迹?如何才能既治标又治本?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1995年中国“消费者打假奖”的首位获奖者王海,虽然他的行为至今仍饱受争议,但是他作为那个时代打假英雄的历史地位却不能被抹杀,毕竟,他的出现客观上提升了消费者的自我维权意识。而后来的罗永浩“怒砸冰箱门”,则成为中国消费者维权意识觉醒的标志性事件,微博的介入让罗永浩不再是孤军奋战,在站在他背后的庞大消费者群体的共同声讨下,最终迫使西门子道歉。
近年来国内消费者维权意识显著提高,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消费者个人的合法权利,更有利于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督和对市场消费环境的整顿。但令人深思的是,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中国消费者维权获胜后,每案得到的赔偿金平均为700多元人民币,约为美国平均每案消费者获赔约35万美元的三千七百分之一,中国消费者的维权还处在初级阶段。
此消彼长的维权困境一直在困扰着消费者,甚至消费者至今仍把维权的希望寄托在3•15这一天,因为也只有这一天,商家似乎才害怕和尊重消费者。一年365天,消费者却只有一个3•15,换句话说,商家有364个强权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3•15不成抓眼球、唱高调的工具都难,再碰上强势的商家变被动为主动的高招,借3•15对消费者“很傻很天真”一把,消费者的节日恐怕要变成愚人节了。而更可笑的是,每当3•15临近,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哪个名牌又要倒霉了。
别让3•15成为黑幕曝光日。从“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将损失降到最小,如何在消费中保留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这些普通民众平时缺乏的消费维权知识;到推进企业诚信建设,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督促经营者建立消保维权自律制度;再到广泛开展消费宣传,提高消费维权意识,使消费者明白消费、科学消费、理性消费,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最后,引导企业和消费者都走上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道路,优化纠纷解决程序,凝聚各方力量,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用好各项机制,努力实现消费者、企业、政府共赢的良好市场生态环境,这些都缺一不可,至关重要。
3•15未必都得是喊打声一片。到处喊打,只会给群众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不良企业打倒一批,还会再出现一批。如果让企业意识到,诚信经营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让群众了解更多的消费知识,而我们执法部门则提供更加人性及时的服务与管理,实现多方和谐,共同努力,才是解决目前危机的最好方法,也顺应进了和谐社会、依法治国的大方针。(杨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