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纷纷走出机关和办公室,深入基层一线,或扶贫帮困、或解疑释惑,深受基层一线职工群众的拥护和欢迎,对融洽干群关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基层一线条件艰苦、困难多,职工群众最盼望上级机关办的事,大多是他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事和自身难以解决的事。如果上级机关办的不是职工所需,职工就会不领情,造成浪费;如果避难就易、作风太虚,就会“跑偏”,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为基层办实事的立项、办理、验收,都应该用基层是否受益、职工是否受惠这把尺子来衡量。出现偏差,就可能导致所办实事偏离目的和方向。
少数单位领到为基层所办的“实事”,要么劳民伤财,成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么有名无实、虎头蛇尾,搞成“半拉子工程”后拍屁股走人。年终总结或给上级领导汇报时洋洋洒洒、成绩显著,但真正让基层受益、职工群众受惠的没几样。这样的“实事”,与职工群众的期望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实事变虚、变味,是少数机关干部的畸形政绩观和作风漂浮造成的。他们把给基层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当作展示政绩、赚足眼球的途径、谋取个人好处的手段,把个人政绩看得高于基层建设和职工利益;他们关注的是实事的“轰动效应”、“眼球效应”,关心的是自己怎样从为基层办实事中受益、受惠。抱着这样的动机和目的,自然不可能把实事办实。
为基层办实事,重在一个“实”字。其实,基层职工群众的要求并不高,他们需要的是各级领导给他们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不是实事虚做,空中楼阁。因此,防止把实事办变味,关键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基层至上、职工至上”的观念。
对此,各级领到干部应该克服名利思想,端正对基层和职工群众的根本态度,把职工群众的呼声和合理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把职工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职工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通过踏踏实实的办好每一件实事,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达到领导干部下基层的初衷,为职工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以此推动基层建设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煤炭产业集团达竹公司小河嘴煤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