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国内极薄煤层矿井受“一大三低”(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安全系数低、工作效率低)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安全生产,成为难以破解的世界性难题。加之一些极薄煤层矿井自身投入的不足,职工队伍流失严重,给极薄煤层矿井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极薄煤层矿井如何加快自身发展,从而走出一条安全发展之路?这是国内极薄煤层矿井共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煤矿安全生产广受社会关注的今天,极薄煤层矿井怎样坚定信心走极薄煤层机械化发展道路?如何排除机械化发展道路上的困难?怎样巩固机械化发展成果,走矿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此,记者专访了四川煤炭产业集团达竹公司小河嘴煤矿矿长陈小灵
走机械化发展道路是极薄煤层矿井的惟一选择
记者:众所周知,极薄煤层矿井由于受自身煤层赋存条件的限制,机械化开采难度很大。那么,当前我国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陈小灵: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储存量大,且赋存多样化,根据我国煤层厚度划分,厚度0.8 米~ 1.3米属于薄煤层,小于0.8米属于极薄煤层。我国煤炭储量中薄煤层的可采储量约为60多亿吨,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18%。据1996 年统计,我国薄煤层的产量只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7.32% ,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大致上,我国极薄煤层矿井的开采经历了20世纪50 年代的炮采工艺、60年代的爆破落煤、70年代的刨煤机开采、80年代~90年代及现在的滚筒式采煤机、薄煤层综采机组等几个阶段,机械化的推广使一些用传统采煤工艺不能开采的极薄煤层得到有效开采利用,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对于厚度0.8米以下的极薄煤层,几乎是煤炭开采的禁区,矿工在低矮的采煤工作面上作业,要跪着劳作,爬着前行,一个采煤工一年要在工作面上来回爬行几百千米。故极薄煤层采煤被称为“夹缝里淘金,骨头缝里剔肉”。
记者:极薄煤层矿井是不是一定要走机械化发展道路才有出路呢?
陈小灵:是的,别无选择。极薄煤层矿井开采厚度一般都在0.8米以下,且煤层倾角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安全管理难度大。矿工师傅们匍匐在狭窄的煤层里,以顽强的意志,靠传统的手采方式挖煤。由于采煤方式的原始粗放,点多、面广、战线长,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员工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安全事故,更是一把悬在极薄煤层矿井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困扰着极薄煤层矿井的发展。安全事故多,矿井产量低成为极薄煤层矿井的发展之痛。目前,国内很多极薄煤层矿井还是采用非机械化方式作业,产量低、事故多、工人的工作环境恶劣。只要一提到安全,极薄煤层矿井就说不起硬话,撑不起腰杆。
记者:怎么才能坚定极薄煤层矿井机械化开采的信心呢?
陈小灵:要实现极薄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前途在于机械化。在极薄煤层矿井机械化开采之初,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说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有些人怕失败,有些人安于现状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克服。说实话,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矿工基本上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适应井下艰苦的作业环境。如果我们现在还停留在落后的采煤方式上,试问,以后还有哪个年轻人愿意到条件这么艰苦、安全系数得不到保证的极薄煤层工作面去挖煤呢?如果极薄煤层矿井不推行机械化,路只有越走越窄。
在我们小河嘴煤矿推行机械化开采之初,就有部分干部职工不理解、不支持,认为在煤厚0.4米左右的工作面根本无法实现机械化采煤,有的甚至把过去推行机械化采煤的失败教训都搬出来,反复强调极薄煤层只适合手采和炮采。我们矿领导班子坚持认为,小河嘴煤矿机械化发展缓慢的最大障碍就是干部职工信心不足。为此,矿党政决定更新观念,破旧立新,坚定广大干部职工走机械化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勇气。召开了发展机械化动员大会,展开了破“薄煤层搞不了机械化”的陈旧认识,树立“不搞机械化,小矿就没有出路”的忧患意识;破“手工、炮采”的条件决定论,树立薄煤层能搞机械化而且能建成安全高效矿井的信心;破“怕走回头路”的情绪,树立“不实现机械化决不罢休”的信念的“三破、三立”观念大讨论活动,让广大干部职工明白了机械化采煤是小河嘴煤矿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极薄煤层矿井走机械化发展道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记者:那么薄煤层开采矿井应该怎样选用适合自己的机械化设备和技术呢?
陈小灵:我认为,极薄煤层矿井推行机械化必须因地制宜,因矿制宜,使用符合自身开采条件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切不可病急乱投医,避免盲目采用不适合自身矿情的机械化设备。不然,既增大了投入成本,也不利于矿井的安全管理。
记者:大家都知道薄煤层矿井机械化开采难度大,那么我们要怎么排除困难,坚定不移地推进薄煤层矿井机械化呢?能不能讲一下成功的经验?
陈小灵:薄煤层机械化开采肯定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是遇到困难应该怎样克服?这就是一个下定决心和坚定信念的问题了。我认为,只要抱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加大投入,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成功实现薄煤层机械化开采。
2006年初,小河嘴煤矿就开启了机械化的“破冰之旅”,引进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刨煤机,最终因观念、技术及煤层地质条件限制,用得相当艰难,一时间怨言、怨气纷至沓来,在一片“打杀”之声中,又不得不回到手采作业方式上来,引进的设备成了一堆废铁。
尽管如此,但我们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始终没有放弃对机械化采煤的执着追求。2007年初,我们引进了第一台爬底式采煤机,由于煤层极薄、煤层起伏变化大,该机初期运行也不顺利,关键时刻,我们坚持发展极薄煤层机械化的思路不动摇,带领全矿干部职工同心协力,克服了诸多困难,当年3月,1015工作面最高日产8752吨,创下了建矿以来极薄煤层普采的最高纪录。
初获成功,让我们第一次尝到了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的甜头。我们乘势而上,当年6月、12月先后又在两个采面增添了两台引爬底式采煤机,2008年7月又安装了一台爬底式采煤机,到2008年下半年,全矿4个采煤工作面实现了极薄煤层100%机械化采煤,在当时的达竹公司和达州市,这是第一家实现100%机械化采煤的矿井。2008年比2005年多生产原煤11万吨。
随着机械化步入了良性轨道,2009年初,我们进一步推行了减面增效的措施,将原有的4个采煤工作面减为3个,工作面减少了,原煤产量反而上升,回采工效由2005年的2.8吨/工提高到2009年的7.2吨/工,当前矿井原煤产量达到30余万吨。
让极薄煤层的夹缝里盛开安全和科技之花
记者:极薄煤层矿井机械化开采以后,怎么巩固机械化成果呢?
陈小灵:极薄煤层矿井机械化开采的目的,就是要打造安全高效型矿井,极薄煤层矿井只有不断对机械化装备进行更新升级,紧跟当前煤炭工业发展的潮流,才能提升整个矿井的安全保障能力。
小河嘴煤矿实现极薄煤层矿井100%机械化采煤以后,我们发现,因为爬底式采煤机功率小,并不能解决安全高效的根本性问题。在继续巩固薄煤层100%机械化采煤成果基础上,我们联手科研院校、煤机生产厂家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提升了矿井机械化装备质量。
2010年8月,在我矿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下,由达竹公司与吉林省辽源煤机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国内首台大倾角极薄煤层电牵引采煤机(具有自主开发知识产权)在我矿4026(22)工作面投入工业性实验,并取得成功。该机取得了多项技术专利,成功地解决了我矿大倾角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的技术难题。
2010年,我们除了投资2000余万元加快矿井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建设以外,还开展了大倾角极薄煤层电液控制技术攻关,研发成功的国内首套电液控支架综合采煤机组在煤炭厚度只有0.8米的我矿4022(21)工作面投入使用,在克服了支架串液、咬架等一系列难题后,140余米长的工作面最高割煤8刀,最高月产原煤18895吨,为达竹公司下一步全面推行极薄煤层综采电液控制技术、实现极薄煤层无人综采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技术已正式通过了川煤集团专家组的验收,并正在申报省级技术研究项目。
2009年11月12日,国家煤监局副局长彭建勋在小河嘴煤矿检查安全工作时感叹道:“小河嘴煤矿在大倾角极薄煤层成功实现了机械化采煤,这在全国都是一个亮点。”并连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这么薄的煤层也能实现机械化开采!没想到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还能成功!没想到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达到100%!
记者: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下一步,请问你们有什么具体的规划吗?
陈小灵:从安全事故多发、生产效率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实现这个转变,小河嘴煤矿靠的就是极薄煤层矿井机械化发展的这条必由之路。到2011年1月7日,我们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348天。
按照达竹煤电公司提出的力争在“十二五”末,把达竹建成工艺先进、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管理科学、和谐稳定的全国同类型一流煤炭企业的企业发展愿景,我们将继续坚持走机械化发展道路不动摇,坚持培训和装备并重,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员工队伍,营造一流的矿区环境,走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让安全和科技之花在极薄煤层的夹缝里盛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