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城铜川人,只要提起在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离休的胡吉富老人,熟悉的人就会露出羡慕的目光,回忆起一串串的感人故事,说的不仅是胡老有着传奇的经历,光荣的历史,还有胡老的5个闺女们,个个有出息,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价值,业绩显赫,而且以孝老敬老被传为佳话,是铜川市创建道德模范城市的典型,人称5朵金花。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胡家齐刷刷5个闺女着实让人羡慕。长大成人后,老大、老二响应号召插队到农村接受锻炼,老三学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老四和老五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投身商海创业。她们经历磨练,在不同的岗位上表现出和父亲一样吃苦耐劳的作风,敬业诚实的品德,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女儿胡玉芝在农村插队表现突出,第一批回城后虽然频繁调动工作,但不管环境岗位如何变化,一股干工作不服输的精神从未改变,每到一个单位,先进始终伴随,荣誉证书摞了两大箱子,丈夫王学军对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说,你妈的这些荣誉是咱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二女儿胡玉梅能歌善舞,每遇到各种社会的公益活动演出,她都不问报酬的踊跃参加,始终是文艺演出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中间力量;三女儿胡玉兰接了父亲的班,虽然没有经过插队接受锻炼的经历,却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工作之余,手不释卷,时刻不忘充实自己,业务精通从企业调到政府财政部门的重要岗位工作,担负起了更大的责任。四女儿胡玉琴和五女儿胡玉芬80年代初曾跟随离休的父亲开过商店,做过小本生意,培养出了敏锐的商业意识,经过仔细衡量,最终投身餐饮行业,从与人合伙开餐馆到承包经营国有大饭店,期间几起几落,一步步打拼,她们用父亲吉利的名字注册的吉富餐饮有限公司,已经成为铜川市的名片,远近闻名。提起这五姐妹,煤城铜川人都会翘起大拇指,夸上一声“巾帼不让须眉”!
如果仅是事业上的成功也并不值得称道,胡老的女儿最让人赞叹的是她们的孝道,她们对老人的关怀,无微不至,看似平常,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姐妹五人,近的在铜川和百公里外的咸阳、西安等地,但是每到周末,邻居们都能听到胡老那套仅有6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里传出的欢声笑语。女儿、女婿还有外孙们,就是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轮流回家和老人欢欢喜喜的度周末,逢年过节更是如此。两位老人都已经过了80高龄,腿脚不灵便,可家里总是收拾的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老人的穿着体面得体,慕煞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更令邻居们惊讶的是,胡老的女婿去看望老人的频率竟要高于闺女们。用旁人的话说,胡老不仅闺女孝顺,而且女婿比亲儿子还亲,大女婿王学军说,我们一有时间就来看望二老,实际上是接受传统教育,增加自己对工作、对事业、对生活的一种态度,着实应该写写二老,他们为革命工作了一辈子的品德,是我们做人的榜样。
我们采访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离退休支部李书记的电话预约,本来是周末9点登门采访,考虑到时间有点早,等到10点时,胡老早已经把家里收拾的利利落落,他还提前将在市政法委当副书记的的大女婿和在一家企业工作的四女婿约来等候。我们刚坐定,敲门声就响起来了,大外孙背着大包拎着小包进门了,脸冻得通红,身上还带着旅途的疲惫和屋外的寒气,他刚从北京赶回来,风尘仆仆,一进门就大喊了声“姥爷,“姥姥”可乐坏了胡老。家里开始热闹起来了。
胡老是1946年初在山东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炮兵部队,之后随军南征北战,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驰骋千里,直至与国民党残余部队对峙大小金门,朝鲜战争爆发后又调入朝鲜战场,总计立功十余次,战功赫赫,用九死一生、浴血沙场来形容毫不为过。1955年他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了当时位于西安的西北煤干校任政工干部,后来煤干校迁往铜川,胡吉富也随之来到铜川,随后又调到陕西煤炭建设公司机关当食堂管理员,就此在铜川扎下了根。铜川是座山城,平地少,初来乍到的胡吉富和妻子就在半山上的两间平房里安了家,两间加起来不到四十平方米的平房,这一住就是30多年。以他的贡献,以他的资历,想要单位分套房完全有资格。但他屡次将名额让了出来,用老人的话说在平房里住惯了,搬到楼里不自在。直到有一次女儿实在看不下去了,背着父亲写了申请书拿去找公司领导,领导才惊讶了:“老胡还没房子!”这才分了现在住着的这套设计并不算合理的单元楼。
胡老转业到地方时,部队的排级待遇对应的是企业的一般科员,所以工资标准非常低,离休后的工资比一般的干部也低好多,从收入上谁也分辨不出他显赫的历史,直到建国50周年,国家大幅度增加离休干部待遇,胡老才摆脱了长期的经济困扰,不为吃穿再发愁了。
回想过去老胡一家7口的艰难生活,大女婿王学军深有感慨地说:“当时多亏家里是五个闺女,不然40平方米的棚户区,还不知道咋睡呢?”四女婿也笑着说:“我和大姐夫都曾在老爷子家的窝居里打过地铺,为了媳妇没办法啊!” 说起过去生活的艰难,老伴马桂花深有感悟,这位跟随胡老,从东北锦州辗转千里来到大西北并扎根煤城的老伴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仍旧忍不住抹了眼角:“那时家里人多,就老胡一个人挣工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孩子没吃没穿,一到月末就要找别人借钱,我凭给别人拆洗棉被每件两毛钱接济生活上的缺口,给孩子买学习用品,闺女们看到他爸的辛苦,家里生活的困难,一放假就找零工,老三每个假期都是给单位筛沙子,挣学费,老大、老二插队本是体力活,还每用从不宽裕的口粮中省出来几斤,拿回来补贴家里……”
胡老打断老伴的话说:“许多人没地方住,大家都很困难,我好歹还有两间小房子,再说,我在单位实际工作时间满打满算就是十年,还是在后勤,买卖菜,管管帐,没有给企业做多少贡献,而在公司享受时间不短啊,到现在足足有30年了,和那些长期在一线打井的工人比,我都感到惭愧,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你们还老提过去有什么用啊!” 胡吉富转业到地方最初是做人事工作的,他一直秉承军人作风,严格党的干部政策,一心一意,从来不三心二意,也很快适应了地方工作,赢得了组织和领导的信任。单位食堂有多吃多占的行为,在职工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种局面需要立即扭转。领导立刻调胡吉富去接班,谁知这偶然的转行就成了他后半生的事业,在食堂管理员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上一直干到了离休。
采访时退休支部的李祥久说:“胡吉富是老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应该有更好,更体面的工作干才对。” 胡老说:“我是从旧社会走出来的,那个时候受人压迫,我们打仗为的就是解放全中国。解放后生活很安稳,人人平等,没必要去争金钱、争地位。”
曾经和胡吉富一起在食堂工作过的退休老职工说:“老胡在职工食堂踏踏实实的干了十几年管理员,从不敷衍了事。曾经有段时间,老胡发现每天给食堂送的菜价格比市场上卖的菜价要贵上许多,这样无疑就增加了饭菜的成本,他就琢磨,食堂每天要供应几百人的三餐饮食,菜量需求很大。如果直接从菜市场买菜,这能给单位、给职工省下不少钱啊。但是当时食堂里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哪有时间专门跑菜市场呢?老胡就决定自己干。从那天起,他每天早上六点就起来拉着架子车,和菜农一起到菜市场,一家一家对比价格,然后又分门别类地装在架子车上,再拉到食堂,赶上厨师做早餐用,有时买的多了,架子车上装得满满的,稍一颠簸,就有菜掉下来。叫个服务员跟在后面捡菜一回两回可以,时间长了显然不现实,还是用自己的闺女顺手啊!所以,每到要买菜量大的时候,胡老就一大早把自己的闺女叫起来轮流给他在后面推架子车,掉下菜来,女儿就在后面捡。有时女儿实在不愿去了就“教训”他:‘你少拉点,多拉几次不就行了吗?’老胡就笑呵呵的摸女儿的头。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拉,女儿们一如既往的帮着推车,十年如一日,直到离休。”
1980年,是胡老退离休的前一年,有个涨工资的机会摆在了他面前,他所在的办公室三个人,分到了一个涨工资的名额,胡老年纪最大、资历最深,再面临离休,而且家里最困难,可以说这一级工资非他莫属。办公室其他两人也感觉只有给胡师傅最为合适,再说胡师马上就要离休了,以后就再也没有涨工资的机会了。他们哪能想到在利益面前胡吉富却摆摆手说: “我马上就要离休了,给食堂再也做不了什么工作,这级工资留给你们吧,国家给我的离休工资够用。”老胡这轻飘飘的一句话,将本该属于自己涨工资的名额让了出来。背后隐含了这位革命老人让人肃然起敬的道德节操啊!
离休下来的胡吉富手脚依然闲不下来,他到工人俱乐部打扫卫生。俱乐部面积很大,尤其是放映电影后,满场的瓜果皮核,再加上凳子等障碍物甚多,一个人打扫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胡老说正是在俱乐部打扫卫生期间,改变了他的观念,对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有了深刻认识,是闺女们从我身上增加了点商业意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家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山城铜川虽然闭塞,不像东南沿海地区闹得声势浩大,全民皆商,做小买卖的却也冒出不少,在工人俱乐部就出现了几个流动小贩,跨着个篮子,叫卖瓜子糖果。这时的胡老也和许多人一样,思想转变不过来,认为这是资本主义毒瘤,为此一向为人和善的胡老“老夫聊发少年狂”,着实挥舞着扫帚板着脸驱赶过几次。可你要说胡老思想呆板那可就错了。用胡老的话说,就是“思想意识有个锻炼过程。”胡老的观念在看了一篇报道后开始受到冲击。这篇报道的内容他现在仍然记得。大意是改革开放后,武汉的汉正街连乞丐都成了万元户。胡老想,连吃不饱穿不暖的乞丐都能过上富裕日子,那就证明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对的。随后这样的报道越来越多,印证了他的观点。他的观念变了,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仍然刻在骨子里。他丢下扫帚,拿着积蓄就去100公里外了黄陵县店头镇的一建设工地,开了个小卖部。在许多人目瞪口呆中,胡老一年赚了四千元,竟是他退休工资的好几倍。一向拮据的家庭宽松了不少,有了这四千元,胡老和老伴终于圆了50年来第一次回四川老家的梦。胡老或许没有想到,他的作为被一直跟在身边的小女儿胡玉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个胡家最小的丫头,也最能“折腾”。从帮父亲照看小卖部开始,到与人合伙开餐馆,直到现在成为铜川餐饮业龙头、巾帼十杰,事业越做越大,却一直铭记父亲开小卖部的这段经历是她从商的启蒙。她为她的企业起名“吉富公司”,其中就饱含着一份对父亲深深的感激。
如今胡吉富老人已经85岁高龄了,身板硬朗,思路清晰,一直关心国家大事,爱憎分明的军人作风,时常流露在他的话语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儿女们的爱国情怀。大女婿回忆说,前几年大陆和台湾通航,我们想到老人解放战争打了半个中国,参加过抗美援朝,守过边疆,常吊在嘴上最大的遗憾,没有打到台湾去,解放全中国,我们商量,现在两岸关系缓和,趁身体行动还方便,了却老人的一桩心愿,去台湾旅游观光。可老人知道我们有这种打算后,大发雷霆:“你们就不要有这种想法,台湾一天不回归大陆,我死也不去。”胡老发出这样的誓言,儿女都知道他的秉性,所以谁也再不敢提起这事情了。还有一次同单位退休的几个老同志,不知道听谁说,都在一条街上的另一个国有煤炭企业,退休职工每人一年有2000元钱的旅游费,他们就找到胡老说,都是煤炭系统,咱们单位为什么没有?一起去找找领导。你资格老,很有话语权。而老胡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咨询了女儿女婿,看国家对离退休人员有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待遇,了解到真实情况后,胡老就耐心的做老同志的思想工作,说国家没有这方面的政策,人家单位有,说明效益好,咱们是老企业,负担重,而且施工单位本来就利润低,咱们干了一辈子,这是知道的,再说这几年单位给咱老同志办了多少的实事啊!偿还了50多年的历史生活欠账,如果效益好,别的单位发,咱们肯定也少不了。一席话打消了老同志上访找组织的想法。而最后证实,发旅游费纯属谣传,此时老同志都找到胡老感激地说,还是你党性强,觉悟高,要不是你及时提醒,我们糊里糊涂被别人利用,上访,给组织添麻烦,我们辛苦勤劳一辈子,老了落下个无理上访,这人丢不起啊!
闺女们说,他们之所以能踏踏实实的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老父亲诚实做人,一身正气影响的结果。所以不管是女儿还是女婿,岗位如何变动,事业怎样的跌宕起伏,但每换一个岗位,她们的人格风范,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就会成为单位同事口里的话题。尤其是五女儿胡玉芬,在国有餐饮业经营走向低谷时,凭着3000元起步,起早贪黑,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和让员工都拿到工资的拼搏精神,取得了成功。期间不知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暗地里不知流过多少眼泪。胡玉芬说:“每当走到绝望的时候,想想父母亲的教诲和人格魅力,想想他们艰难的人生历程和对自己的期望,咬咬牙,或者回家到父母跟前掉几点眼泪,振作精神就挺过来了,我始终感觉到肩上承载着一种责任。”
是的。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胡玉芬正是承担着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让员工拿到工资的责任感,经过近10年的打拼,成为了铜川市餐饮业的领军人物之一。知道这位从事餐饮业,一路大步走向事业辉煌的女经理的人,都会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感慨地说:“不容易,把事能做到今天这个程度,她真的很不容易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成长的第一老师是父母。胡吉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最现实、最深刻的教科书,我们采访到的一个个鲜活事例,折射出这位党的老干部的人生魅力,源于他几十年枪林弹雨,始终如一,衷心不改对党的忠诚。
采访中两个女婿们异口同声地说:“工作上我爸一板一眼,绝不马虎,秉承‘制度高于一切’,但他把荣誉看的很平淡”。当我们提出想要看一看胡老的军功章时,他却笑了,说都不见了,小时候娃娃们拿着玩,都弄丢了,只有档案里有记载。一旁大女婿说:“以前家里穷,没啥玩具,我爸就把军功章当玩具让孩子们玩,现在都找不到了。”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军功章,那是一个军人的荣誉所在,是珍之又珍的宝贝。但在胡老眼里,荣誉看的是如此的淡薄。而在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上,老胡从来不偏袒,关键时刻拿出他的杀手锏:“谈话”,总会令孩子们就范。他知道自己没有文化,复杂的经历却给了他更多的人生感悟,他通过谈话把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孩子们。通过谈话,让孩子们知道犯错了,还要让她们知道错在了哪里,为什么会错,应该怎么去改正,正直与善良,敬业与开创,女儿们从他这里学的太多太多了,这种温和的对子女们的教育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宽松的生长氛围,给女儿们留下了十分美好的童年。女儿们结婚后,“谈话”教育方式的圈子不断扩大,现在女婿和外孙们也都被扩进了谈话的范围。
我们的采访接近尾声,没有见到胡家声名远扬的五姐妹,却等来了最小的一个外孙女。外孙女正在上高三,喜欢粘着外公外婆,大女婿说:“如果这个小侄女考上了大学,那就是家里第七个大学生了。我们家是一代比一代强!” 老人不住得说:“上学好,知识很重要。”他最遗憾的就是没有文化,小时家贫,没上过学,唯一一次接受文化课教育还是退伍后在煤干校的三年学习。如果有文化,他也就不会离开心爱的部队,也许就成将军了。 家业兴旺,家人和谐,这位为共和国建立付出过血汗的老人,晚年必定是幸福的。
我们采访中,四女婿悄悄搬了张靠背椅子去了阳台。他坐在椅上,斜倚着椅背,在透过窗户铺撒进来的朝阳下,铺开一张报纸静静地看了起来。他表情自然,一点也不拘谨,那是一种完全放松下来的神情,就仿佛一个男主人饭后的悠闲。窗外寒冷刺骨,我们却分明感到一阵温暖,他告诉我,如果一个星期不来岳父岳母家,好像缺了些什么。 有人说胡家的女儿女婿个个孝顺有出息,其实何尝不是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让他们留恋不舍呢。 在我们告别的时候,老人留给我们了一句话:“时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了胡吉富老人那颗仿佛永远不老的心。
|